12月26日讯 80岁的张恒丰拄着拐杖来了、78岁的林韶章从病房里赶来了……今天,当年毛主席游大明湖的12位亲历者和见证者,在事隔50多年后再次走到一起,共同追忆那段弥足珍贵的历史,以此庆祝毛主席诞辰110周年。
今天9时30分,由本报和大明湖风景名胜管理处主办的“回首激情岁月 追忆伟人风采——毛主席游明湖亲历者大聚会”在大明湖景区内举行。得知消息的老人们一早就来到大明湖,他们多数来自公安系统,参与了1952年、1958年毛主席两次游大明湖的警卫工作。 今年69岁的袁家声老人在公安战线奋战了50多个春秋,现已离休。他的记忆力非常好,对毛主席两次游览大明湖的一些细节记忆犹新。他说,1952年10月27日那天比较冷,毛主席戴着呢子帽、穿着呢子上衣游览了大明湖,同船还有杨尚昆、罗瑞卿、叶子龙、汪东兴等人。1958年,毛主席再次来到大明湖,袁家声老人在明湖南岸明湖居的制高点负责警卫工作。 张恒丰老人在老伴的搀扶下、拄着拐杖参加了聚会,他特意将当年保卫毛主席的经过写了下来,并说:“济南时报和大明湖管理处共同主办了这次大聚会,具有很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教育意义,给我们这些当年的见证人提供了一次很好的相聚、畅谈的机会。” 座谈会结束后,老人们分乘两艘画舫,沿1952年毛主席游大明湖的路线重新走了一遍,重温当年的历史。聚会的老人们在画舫上、历下亭上纷纷合影留念。 孙嘉注:亲眼目睹伟人风采 孙嘉注今年75岁,先后任山东省公安厅警卫处干部、舒同的文书、山东省公安厅消防处副处长等职。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陪伴毛主席的一些经历。 孙嘉注说:“我记得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主席对山东工作非常关心和重视,与山东人民有着特殊的感情。几乎年年来山东视察或调研,有时一年达三四次。我因工作关系,那几年几乎每次都是由我负责他老人家的饮食、安全保卫工作,亲眼目睹了他老人家平易近人、艰苦朴素的伟人风范。” 以拒吃特产的方式表示“不赞成” 孙嘉注说:“1957年3月,毛主席来济南视察,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老人家。他穿着一件比较旧的浅灰色大衣、黑色皮鞋,生活很俭朴,从不提特殊要求。我记得当时省委和各地党委对主席身体健康特别关心,总想把山东的土特产送给他老人家尝尝,如泰安的黑龙潭赤鳞鱼、豆腐,微山湖的鲑鱼,青岛、烟台的活海鲜,青州的银瓜蜜桃等。但是,几次吃饭我都发现主席对桌上的各种特产、海鲜菜几乎未动过筷子。为此,我专门和厨师议论是不是饭菜做得不合口味?经仔细观察,才发现主席对一些普通菜吃得较多,甚至都吃光了,如青菜、豆腐、胖头鱼、黄河鲤鱼等。事后,从主席身边工作的同志那里得知,主席平时饮食很简单,四菜一汤,以素食为主,顿顿离不开辣椒。这次来他对厨师做的饭菜很满意,只是不赞成从远道弄来特产,就以不吃的方式拒绝并教育你。之后,我们就叫厨师多做了一些素菜如空心菜、苦瓜等,其中用大明湖白莲鱼做的炖豆腐很受欢迎,主席吃得最多。” 以不下列车的方式表示“不住宾馆” 孙嘉注说:“毛主席来济南多次都是住在省交际处院内的一座旧小楼上,里面设备陈旧,冬天室内暖气不热,天气很冷时,我们就从铁路部门临时借台老式电暖气给主席驱寒;夏天很热时,房间里没有空调,光靠电扇不起多大作用,实在不行时就用搪瓷盆盛些冰块临时降降温。后来,省里为了改善毛主席和中央领导来济南时的居住条件,筹款在南郊宾馆专门建造了几座别墅式小楼。但自那以后,主席再来济南就干脆不住到室内了,都是住在专列上办公、接见我们。每天工作累了,就下车在铁路旁来回散散步。我们在场的同志看到这些情景很受感动,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油然而升,从内心更加敬佩毛主席。” 以不让陪同的方式表示“不能扰民” 孙嘉注说:“毛主席每次来山东都是轻车简从,提出不能因警卫工作而影响、妨碍群众的正常生活,要求警卫工作要便于领导深入基层接近群众,不能‘走起来一大串、坐下来一大片’。他多次来山东,都不许省委领导到机场、车站迎接,不准搞前呼后拥。有时来之前甚至不打招呼,临上飞机、火车要动身了才通知。每次来山东,除第一顿饭由省委一二位领导陪同外,以后再不让陪同,更不准宴请,而且每次来都叮嘱工作人员要照付生活费。主席平易近人,对同志关怀备至。记得1961年秋,原省委第一书记舒同被免职到章丘工作,因犯痔疮回济南治疗。主席听说后就关照舒同:‘你身体有病,往后天气凉了,就别再下去了。’舒同和在场的工作人员听了很受感动。毛主席很理解大家想见见他的心情,每次来济南时都一定和招待所的工作人员见见面,一一握手后才上车。” 张恒丰:两次为毛主席做保卫工作 张恒丰说:“毛主席1952年、1958年两次来济南游览大明湖,我有幸都负责了保卫主席安全的工作,领略了主席的风采,至今感到无比光荣和幸福。1952年,主席游大明湖时我是天桥区公安分局局长、区委委员。我带着十几个人,负责大明湖北岸、西岸到造纸厂地段的保卫工作。1958年,主席第二次来济南时,我们都很兴奋,对保卫工作,市公安局局长、党组书记魏贤九同志多次进行了认真周密的研究和安排,做了分工,安排我(时任济南市公安局副局长)负责保卫主席的安全。主席来济南后,我分工对主席游览大明湖的保卫和沿途调度,我和梁振忠(当时是保卫处副处长)、菊洪民(保卫科长)、袁家声等同志一起检查指导保卫工作。那天,主席游览大明湖时,门口由公安人员和公园的工作人员一起守护。主席乘船游览大明湖,当时撑船的人叫单兆才,省公安厅副厅长李秉政和陈镜波(保卫处长)等同志陪同主席上的船。当时公安局幼儿园的几十名孩子也都在北岸,他们也见到了主席。”
毛主席1952年游览大明湖镜头回放
历下亭闻名天下 1952年10月27日下午,毛泽东乘雪弗莱轿车来到大明湖南门,坐上大明湖最大的游艇。陪同的有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等人。游艇先在历下亭靠岸,毛主席指着“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对联对大家说:“历下亭闻名天下,主要是因为大诗人杜甫公元745年到齐州临邑看望其弟杜颖后来到济南,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等相聚历下亭,当时杜甫挥笔写下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的著名诗篇。”在熟练地背诵完这首诗后主席笑着对大家说,“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是这首诗中的两句。 张曜怕婆子知不知道 看完杜甫和李邕的雕像,毛泽东登上游艇眺望北岸的一群古建筑,得知那是张公祠、南丰祠时他兴奋地说:“噢!张曜啊!”他风趣地问大家:“张曜怕婆子你们知不知道?”大家都笑了,说不知道。 毛泽东便给大家讲了张曜打跑捻军、娶知县女、目不识丁但勤奋好学的故事,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这时船抵北岸,看了张公祠后,又到东边的南丰祠,毛主席又向随行人员讲了该祠的来历,说曾巩在任齐州太守时,为济南人民剪除豪强,倡修水利。 听说王耀武从这里逃出 随后,毛主席西行走过汇波桥,来到北极阁。毛泽东回头问许世友:“听说王耀武从这里逃出来,差一点儿跑了?” 许世友摘下帽子,兴奋地向主席讲述了活捉王耀武的经过。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你们布下了天罗地网了!整个战役歼敌10万。不简单……连美国的通讯社美联社也在评论道‘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泉城真是名不虚传 毛泽东顺着湖边继续向西走,到了铁公祠,环顾了一下,便说:“铁铉这个人很有气节。”接着,毛泽东向大家介绍了铁铉的故事:“燕王在南京称帝,铁铉被押到南京,反背坐于朝廷大骂燕王,遂被处死,时年37岁。” 毛泽东走出铁公祠,来到佛公祠说:“佛伦这个官很爱民。”据说清初山东巡抚佛伦,曾帮助长清等地人民凿井取水,因此,以“勤政爱民”著称。 随后,毛泽东漫步来到小沧浪亭。这是一座十分精巧的建筑,红柱黑瓦,朴实无华,有曲径通幽之感。毛主席走到门口,倒背着手,看了书法家铁保写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然后又环顾了一下湖面,望着远处的山色,感叹地说:“泉城真是名不虚传!” (本文主要参照《毛泽东与山东》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