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岁末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被抛了出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指示抓好几项工作时,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对某些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行业的调控力度”放在了第一条。
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宏观调控措施出台
2003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以超常的速度增长。1~9月共完成3435亿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30.5%。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三大类投资全面高涨。
为了抑制某些行业或地区的投资增长过快,日前国家改变政府支出策略,调整国债投资和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使用方向和结构。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2003年12月24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表示:“逐步减少对一般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的直接投资,增加用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的投入,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到某些行业,国债投资的目标主要放在了“六小”工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生态环境建设、淮河治理水利工程等方面的投入。以及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重大在建项目建设。
而钢铁、汽车、建材、电解铝、纺织等行业,日前则被发改委主任马凯点名为“这些行业无序竞争、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十分严重。”
据记者了解,掌握项目审批生杀大权的发改委,对这些行业将实行项目审批“收权”或者放慢项目审批速度。对地方的“形象工程”或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将严把审批关。
目前钢铁业是否投资过热颇具争论,由国家发改委联合土地、工商等7大部门制定的《钢铁工业整顿和发展规划》即将发布。其中包括对新建钢铁项目审批等一系列综合调控措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郭励弘认为,调控对钢铁行业的直接影响是,如果某些国产钢生产能力跟不上,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进口的量将增加。
审批收权难以解决效益问题投融资体制改革是根本
去年某些地区投资过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许多项目建设都有地方政府干预的浓厚色彩。
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原所长张汉亚认为:“绝大部分地区政府在2002年年底和2003年初更换了领导人,许多经济发展快的地区领导都得到了晋升。新上任的领导普遍感到经济增长的压力大,为了使本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上。”
但发改委对项目审批的“收权”对抑制地方上的“政绩工程”能在多大程度起作用还未可知。
按规定,项目审批的具体限额是,能源、交通、原材料等投资5千万元以上、其他行业投资3千万元以上的项目,由国家发改委审批;投资2亿元以上的项目则上报国务院审批。
某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投资处的一位干部对记者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原则上投资3千万元以上的项目由国家发改委审批,3千万以下项目的由地方计委审批。比如某个5千万待审批的项目,地方通常把他拆成2个小的项目,以便交由地方审批。事实上,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做法。”
有报道称,2002年全社会投资总额千万级投资的项目以万计,而实际上报审批的项目仅有百余个。
郭励弘告知记者,其考察过的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这个项目就是厦门到中央跑项目没有结果后,于1986年自筹资金建起来的。1986年时对地方的约束已经很弱,如今通过加强审批抑制地方投资过热能起多大作用?
郭励弘认为,加强审批是审批的改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效益低下的问题。解决效益低下问题的根本在于投融资体制改革。
记者通过相关渠道了解到,《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今年有望出台。其讨论稿在2003年岁末邀请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领导人几经讨论。制定该“方案”,被发改委主任马凯看作是“国家发改委成立后转变职能的一项重大任务”。
方案有望解决“在总体上要形成一个竞争性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从微观角度解决所有者缺位和出资人缺位问题”等关键环节。
郭励弘认为,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基础性的问题,那么,无论是加强行政审批还是放弃行政审批,都不可能扭转投资效益低下的局面。
有专家建议,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投融资方面的主导性职能,并不是自己直接参与投资和审批了多少项目,而是政府是否能够为经济体系中的投融资双方提供良好的、高效率的融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