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飞 深圳报道 湖南,长沙,徐卫国停掉了两部曾经使用多年的手机。任何信息都成为一种痛苦。这个时候,家,或许是最后的疗伤之地。 徐卫国的2004年 2004年初的海南,春光灿烂。 在三亚一次会议上见到徐卫国的时候,徐正在小会场上做嘉宾。 徐穿着西装在台上落座,似乎有些紧张。记者发现,徐原来并不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当时,当徐的表达不是很好的时候,台下一个女士非常焦急,问旁人才知,那是徐的爱人。
 这给了记者极深的印象,想象中,徐这样的券业风雨人物,应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人。当时心想,在券商险恶江湖中还有这样的人似乎难找。 尽管不擅言辞徐仍光彩照人,在三亚灿烂的阳光下,谁也无法想象一年之内的徐和大鹏证券竟然会出现如此巨大落差。 造物弄人。 而实际上,大鹏潜伏的地火已经开始蔓延。 2004年春节之后第一个工作日,深圳证监局进驻大鹏证券查账,大鹏内部人士透露,该次查账长达一月。据悉,这次证监局介入查账主要是因为大鹏证券的股东向监管部门举报大鹏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宏观调控的开始,证券市场在2004年4月开始大跌,大鹏绷紧的资金链开始出现问题。 “五一”长假之后,大鹏的问题开始爆发。按大鹏内部人在《甲申风雨说大鹏》一文的形象描述是,五一过后,大鹏的员工突然发现,“同业拆借说没就没了,银行放贷说收就收了,理财兑付到期了,同行在前行的路上突然倒下了。一切都在刹那间,让你措手不及,让你莫可名状。更糟糕的是,担惊受怕的投资者生怕‘南方’、‘德隆’的故事在他们身上重演,陆续有人打上门,哭着闹着,寻死觅活,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把钱还给我!” 起初,徐还坚持无条件归还客户的钱,但随着上门的客户越来越多,在股市上大量亏损的大鹏已经无力偿付。但停止偿付,造成其他客户进一步恐慌,关于大鹏可能出现危机的消息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散布开来。 大鹏开始尝到放大委托理财以及自营的苦果。 敏锐的媒体也察觉到大鹏证券的异样,大鹏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大鹏多数员工都没有想到,大鹏会最终倒下。也许当时,除了徐卫国等少数高管清楚大鹏的窟窿之外,谁也不知道大鹏的问题有多严重。徐以及高管曾一直希望能自我解决,对公司的真实资产状况一直没有完整准确地向股东披露。 2004年6月,大鹏开始全力自救,解决资金链条问题,和银行以及客户沟通,寻求资金支持。高管开始薪酬调整,降幅20%-30%。 并且,大鹏还作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总裁陈永光被免职,徐卫国兼任董事长和总裁。徐召集了原先离开大鹏证券的一些老部下返回大鹏,冀望最后一博。 但这时候,靠简单地沟通已经无法解决问题。徐的自救梦想已经无法完成。 2004年9月底,徐卫国开始考虑彻底重组的问题。 2004年10月格林科尔开始进入,并聘请审计机构查账,到此时,股东以及监管层才发现大鹏证券股东权益是-24亿元。徐卫国已经无法再取得股东和监管机构的信任了。尽管徐还在联系厦门建发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重组事宜,监管部门决定让张永衡主持大鹏证券的工作。 2004年12月21日,董事会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出来的结果是“亏损44亿元”,而此前,徐等高管一直对股东称亏损只有10亿元左右。 惊人的亏损暴露在股东面前,让股东和监管层震怒。同时,2004年12月21日,证监局突然发现大鹏证券当日出现了2亿元的透支。据大鹏人士透露,就是这笔透支,直接导致了监管层决定对大鹏痛下杀手。 据有关人士透露,当时证监局对资金监管非常严格,此时透支,无异于挑战证监会的监管。据悉,当时这笔透支的用途是用于归还员工持股的资金。 此时,面临两难选择,员工的血汗钱需要保护,但以透支方式偿付,是否铤而走险。 当时究竟是谁决定透支这笔资金,现在还没有准确渠道消息。 2005年1月14日,当证监会以及长江证券的托管组进入大鹏证券之时,很多大鹏证券员工几乎不敢相信。 徐卫国此时已经不在大鹏了。 南下深圳 过去的2004年,徐40岁,正是不惑之年。 其实徐的一生,应该说走得比较顺畅,前期并不像阚治东等人那样经过大起大落。 徐1964年出生于湖南岳阳月田镇一个普通农家。 徐是一个典型的毫无背景靠读书走出农村并成功创业的人。 徐成绩一直很好,高中毕业考上了离湖南不远的华中科技大学读计算机专业,后来对经济产生浓厚兴趣,随后在武汉大学获会计专业硕士。 至此,徐从一名工科学生,转向了财经领域。 当时,会计硕士并不是很多,而且因为读研,徐与武汉大学产生了深刻联系,其后创立的大鹏证券,徐一直喜欢要武大毕业的学生。1995年,徐在大鹏期间,以在职方式,攻读了武大的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8年,24岁的徐卫国南下到深圳,很快在深圳审计署下属的会计师事务所找到工作,那时,正是深圳证券市场风起云涌之时。 徐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两年,到1990年,徐有机会转到了证券行业。1990年,深圳市政府筹建深圳国际证券投资基金部,徐最初调入做财务部经理,随后做上市研究部经理,三年之内一直做到助理总经理及副总经理职务。 当时徐在投资基金部参与起草了深圳市B股发行与交易的法规及实施细则,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法规之一。 期间,徐经历了1992年8月的深圳“八一○新股认购”事件,证券市场的疯狂给徐留下深刻印象。 并不是像徐的公开简历写的一样,1992年3月徐从基金部出来之后就筹建大鹏,当时徐最初去的是长城证券,但徐在长城遇到人事上的矛盾,徐最后退出长城之后,才筹建了大鹏。据说,这也是如今为何长城证券一直不愿用在大鹏工作过的人的原因。 创立大鹏 从长城出来不久,徐和原基金部出来的一些同事开始筹建大鹏证券,徐回忆说,当时加上他有10个创始人,其他9人分别是陈玉萍、张永衡、龙小波、赖机灵、罗达、徐金洲、梁爽、刘杰、钟伟红。后来这些人大部分都被徐委以重任,如前四位后来都担任过大鹏副总裁以上职位。 但记者查阅大鹏有关工商注册资料发现,徐当时创业时,挂的是一家名叫深圳陆岛实业有限公司,从1992年3月开始徐在陆岛实业工作,1993年5月徐被陆岛实业派往深圳共同利工贸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同年5月18日,共同利工贸改名为深圳兆富工贸公司。 有关知情人士称,这就是当时徐以及几位创始人最初自己成立的公司。 1995年,由徐等人设立的兆富公司和其它10家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的大鹏证券正式在工商局登记。 而人行批准大鹏的证券牌照是在1993年的6月10日,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批准筹建大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而徐自己在其书里描述,1993年7月,深圳市工商局颁发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这时,大鹏证券深圳营业部试营业。但工商注册资料显示大鹏证券的成立时间统统是在1995年。大鹏有关人士说,这是因为大鹏全国性券商资格正式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批准是在1995年的9月21日。 由盛到衰 徐卫国说,大鹏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3年到1995年,这个阶段,完成了大鹏筹建的所有准备工作,是起始阶段。当然,在这个时间段里,大鹏掘到第一桶金,为第二个阶段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大鹏发展的第二阶段,即1995-1999年。第三个阶段是1999年之后。 大鹏在初期发展非常迅猛,1993年至1995年,大鹏大体上就只有深圳中电一个营业部,这个营业部后来成为大鹏最赚钱的营业部之一。1993年,由大鹏担任上市推荐人的云南白药股票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这也意味着大鹏在一级市场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据徐卫国回忆,大鹏证券在1995年之后,进入高速发展期。徐说:“在接下来的1996年里,大鹏就有了一系列耀眼的行为,如由公司担任分销商的黔轮胎A股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这是公司承销的第一只A股。5月,在深圳证券商协会对1995年证券商净资产、总资产等项进行的评比中,大鹏证券分别居第三和第四位;在深交所公布的1995年度总成交额排行榜上,大鹏证券排名第六位,总成交额为341.8亿元。7月,由公司担任主承销的东阿阿胶A股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这是公司第一个主承销项目。同月由公司担任主承销的小天鹅B股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此举标志着公司成功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接下来的11月8日,公司总部正式迁入被誉为‘亚洲第一高楼’的地王大厦,抢占众人瞩目的第八层。” 1996年12月1日,大鹏证券在深圳华夏艺术中心举办在当时看来相当奢侈“银苑之光”文艺晚会,其如日中天的气势引来同行侧目。 在1999年前后,大鹏达到了顶峰。但随着证券市场的变化,暴利时代已经结束,高速运行的大鹏证券也潜伏的各种风险也开始慢慢爆发。1999年之后,徐卫国开始考虑调整大鹏。 或许是想单独思考更多的东西,1999年徐在美国哈佛待了一年深造。 2000年,徐回国之后,人事出现大幅震荡,并开始对大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大量聘请海归搞金融创新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金融控股构架改革。 2000年大鹏增资扩股完成之后,2001年8月9日,大鹏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金6.3亿元,徐卫国是法定代表人,这标志着徐的金融控股梦开始正式实施。大鹏证券工会委员会(以下简称大鹏工会)出资2亿元(其中大鹏证券垫资8164万元),占31.7%的股份,这就形成了后来产生的员工持股问题。大鹏证券的原始股东深圳市兆富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金策实业有限公司分别占15%和12%的股份,其他股东均为原大鹏证券的股东。 但大鹏的金融控股一直未能获得证监会的批准,而同时,大鹏的大部分创新都以失败而告终,比如,外界鲜为人知的是,大鹏曾经请香港经济学者郎咸平来大鹏改造,但郎的理念收效甚微,大鹏为此又支付了郎100万元的酬劳。 有人说,大鹏创新由先驱变成了先烈。 而此时,市场的熊市已经开始,而大鹏的委托理财业务越做越大,据悉,大鹏证券最高峰时投资规模超过近60亿元,致命的风险已经开始慢慢集聚。 当时间到了2004年,改革失败以及市场的暴跌,大鹏证券已经无法支撑。 在2003年,大鹏证券十周年大庆典礼之时,记者见到徐卫国,其在台上讲话之时,竟然醉酒,本不擅言的徐讲话当然更加表达含混。当时,兴致高涨的员工以及嘉宾可能都不知道实情,以为是大庆欣喜所致,实然,徐在当时或许已经感受到了大鹏不可触摸的未来。 年轻的徐卫国以及年轻的大鹏就此成为历史。去年年底时,有大鹏高层对记者说:“你们也打醒了徐。”不过,一切已经太迟。刮骨疗伤的徐卫国是否还能重新来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