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企业“红帽子”难摘也要摘
作者:刘海明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更新时间:2003/10/17 8:45:12

“红帽子”难摘也要摘

    二十多年前,一些经营意识比较灵活的人,为了突破政策上严格限制私营(个体)企业的发展,纷纷打政策的擦边球,寻找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和县乡政府,以挂靠的名义兴办所谓的“集体企业”--营业执照上标明的企业性质是集体,而实质上却是个体企业,完全由个人或者几个人出资,企业按年度向挂靠单位交纳一定的管理费。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关于企业姓“公”还是姓“私”的问题迎刃而解,当年这些“地下私营企业”的老板想卸去“红妆”回复私营的本来面目时,麻烦便出来了。
    数年来,笔者接待过六七位这样的业主的投诉。他们的企业因为脱不掉“红帽子”,不仅给自己的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他们因想竭力守住自己含辛茹苦经营多年的企业,不少人挨打不说,还蹲过监狱,罪名是“贪污”。虽然打了多年官司,由于地方法院听信行政部门,使这些企业的创始人无家可归,甚至连户口都上不了。街道办事处接手这些昔日红红火火的“红帽子”企业后,好的能够让企业维持下去,差的则使一个好端端的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垮台。
    “红帽子”企业的盖头为何如此难被掀开,还它们一个真实的面目?从听取业主们、国资局领导和一些办事处干部对“红帽子”企业的不同解释,可以看到有以下原因。
    首先,司法阻力。“红帽子”企业的创始人往往不懂法。从区级法院、中级法院到省高院,官司没打完,往往他们已经被送进牢房。尽管最高法院和有关部委出台过恢复“红帽子”企业的相关文件,但能够真正落实的法院又有几家?按出资方是公家还是个人认定,势必会推翻法院的判决,一些法院并不想轻易改变自己的判决,使得“红帽子”企业“认祖归宗”恢复本来的企业性质几近无望。
    其次,行政阻力。“红帽子”企业之所以继续“红”下去,和一些基层领导的极力阻挠干系甚大。面对记者的采访,其态度也不大礼貌,并通过施压迫使放弃采访计划。这是因为,当初为保持“红帽子”企业的假集体性质,一些办事处领导不惜动用暴力强占企业,驱赶企业负责人出门。如果恢复“红帽子”企业的私有性质,难免会翻出许多陈年旧账,很可能毁了一些领导的“前程”。不搬掉行政阻力这块石头,“红帽子”企业的假集体盖头就甭想掀掉。
    再者,利益阻力。“红帽子”企业多数是效益较好的企业,每年可以为基层政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果恢复这些企业真实身份,那样一来,不是得由原投资人来经营吗?这样的话,除了依法纳税外,利润就不归基层政府支配,损失的是基层政府,甚至包括某些领导个人的利益。“红帽子”企业现在的帽难摘,关键是个“利”字在挡道。
    企业何日能够回到原主的手中,既是个产权认定的问题,更是个如何切实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敏感问题。应该正视现实,哪怕忍点“痛”,也要尊重事实,还“红帽子”企业业主一个公道。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