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于德尔福,奇瑞再次遇“槛”。imaginechina 本报记者 付 辉 实习记者 陈 智 芜湖、上海报道
奇瑞定单遭拒一份由德尔福等世界大型零部件供应商达成的协议,使命运多舛的奇瑞平添几分悲壮。 9月24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以德尔福为代表的欧美大型零部件供应商以及日韩约70%的零部件企业已经决定停止与奇瑞的合作,不再为奇瑞提供汽车空调、转向泵等各种零部件,奇瑞在此前后的定单已经开始遭到拒绝。 这是各方力量以非官方的形式对奇瑞进行的一次“绞杀”。 奇瑞销售部的一位高层表示,虽然这件事没有以很正式的、也不可能以文件递交奇瑞,但奇瑞现在面对的结果是这些零部件的采购已经面临更大的困难,“后续的供应我们正在谋求解决,但现在我们还是很难适应这样的变化”。 一份来自奇瑞内部的文件显示,现在为奇瑞S11与B11配套的厂家,除发动机外有133家和118家,其中国际厂家主要有德尔福、天合TRW、西门子、博世、伟世通、三菱Misulbishi、Inalfa等。对这些厂家中究竟有多少会步德尔福的后尘,这位高层悲观地说:“一切都很难预料。” 记者在芜湖采访中获悉,目前已知的有8家德尔福在华的分公司为奇瑞供货,S们分别是:德尔福沙基诺凌云驱动轴有限公司(A11传动轴),德尔福(上海)动力推进系统有限公司(ABS控制器),北京德尔福汽车系统 技术开发有限公司(478电喷系统),上海德尔福排气系统有限公司(B11三元催化),上海德尔福汽车空调系统公司(空调系统),上海德尔福国际蓄电池有限公司(蓄电池),上海德尔福派克电器有限公司(ABS线束),上海德尔福汽车门锁防盗系统有限公司(B11门锁总成)。至记者发稿时,这些公司今后是否为奇瑞供货还没有得到正面的说法。 据这份内部文件,奇瑞在为S11与B11两款车选择供应商后,也正在谋求更大的合作,“我们后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供应商进行进度跟踪,建立一套有效的进度跟踪方法,并随时进行调整与更新”。 但现在,奇瑞的规划成了泡影,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奇瑞的装车速度将会变慢。“在用完现在这些(德尔福)空调后,生产线上的产品将面临困难,出车量将会受到影响。”奇瑞销售部的这位高层说。究竟是哪些产品受到影响,他不愿意过多谈及。 奇瑞副总经理金弋波对此显得相当沉重。他表示,奇瑞的发展之路一直布满荆棘、与阻力相伴,从当初的目录到今天的零部件事件,奇瑞已经习惯于在逆境中挣扎,“奇瑞现在最主要的就是认真干好自己的事情”。
幕后
这样的遭遇对于奇瑞已经不再陌生。 据奇瑞安徽省投资方的一位高层介绍,几年前,德国大众曾有将其收编旗下的打算,但遭到奇瑞的拒绝。之后不久,有消息称奇瑞涉嫌抄袭大众产品,于是,德国大众让其在中国的所有零部件合资公司断绝为奇瑞供货。 如今,奇瑞在零部件上再次“卡壳”。不同的是,这次出手的是全球500强中排在第142位(2002年排名)的德尔福。 德尔福前身为通用汽车的零部件集团。1980年代,通用汽车决定将零部件分离出来。1988年,通用汽车成立ACG,迈出分离的第一步。1995年,ACG更名为德尔福汽车系统。1999年5月,德尔福作为一家完全独立的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其80%的营业额是由通用汽车带来的。 时下这个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65%左右。 据美国《汽车新闻》2003年的统计,德尔福为欧洲第七大零部件供应商,能够提供发动机、变速箱、座椅、轮胎几乎所有汽车零部件,且在部分关键零部件产品领域中,处于全球市场占有率首位。 1993年进入中国后,德尔福已经在中国建立十余家合资工厂。其中国区总裁陈亚锦曾对外表示,“其在中国的前景将无可限量”,并且会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作为奇瑞曾经的供应商,德尔福此举显得意味深长。促使其进行此项操作的幕后力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本报致电德尔福汽车系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后,其相关人员没有就此发表任何看法。 奇瑞走到了一个槛。
奇瑞自强
也许奇瑞早就料到今天的事情,奇瑞内部早就出炉了一份秘密规划。 根据这份规划书,到2006年12月,奇瑞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规模的大型汽车公司。届时,奇瑞将生产40款新车,其中2004年5月将生产1款,2005年将生产13款,其余的26款车将在2006年生产。 所有的部分产品不仅具备生产式样的图片,而且部分产品在一定的年份内也有了具体的产量和规模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产品涉及乘用车的几乎所有产品,不仅包括轿车、SUV、MPV、皮卡还包括面包车等。发动机排量从1.0到4.0不等。仅到2004年,这些产品的产量就达到295000辆。 以其在2005年12月生产的P11为例,从图片上看是三菱的一款SUV,在该年份的产量为50000辆,与之相匹配的发动机排量分别有1.9、2.0、2.4升三种。上文提及的奇瑞高层解释,这表示在这一年奇瑞将生产具备上述条件的产品,但是以怎样的方式生产(技术转让还是合资)以及生产哪家公司的产品目前还没有定论。 在奇瑞的计划中,寻求外资与国外大型汽车公司的合作一直没有停止。据了解,在戴姆勒克莱斯勒选定北汽之前,曾与奇瑞进行过相当的接触。这位高层透露说,奇瑞一直坚持在合资后使用自己的品牌,但由于对方很难答应这样的要求,双方一直没有固定的结果,后来才有其与北汽的合作。所以,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之前,奇瑞的一系列构想也就仅仅停留在计划之中,“这些都是意向中的事情,至于能否实现还是另一回事”。 要将这些计划变为现实,奇瑞仍需经历波折。奇瑞现在身陷产权纠纷中,极大影响了其寻求合作伙伴的路子。该高层表示,奇瑞的操作手法,对已经有百年发展历史,经过充分市场锻炼的国外汽车厂家而言是一大忌。 但对急欲想壮大的奇瑞,这样的影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据奇瑞内部的说法,其在年底将投产的一款新车已经触动了日韩等国家的汽车厂家,而且他们也已经开始搜集相关方面的证据。 同时,在资金方面,奇瑞也面临考验。据悉,其投资30亿元与欧美一厂家兴建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工厂,受欧元、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影响,已经无形中亏损了3亿-4亿元。自身欲建的空调工厂从几年前开始筹备,受资金影响,至今尚且无结果,在“QQ事件”发生后,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都在影响着奇瑞的未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