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齐鲁诞生了多少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好汉,他们在孔孟“重义轻利”思想熏陶下务实加苦干,在重工、能源和家电等诸多行业闯出了一片天。 1990年代开始,全国绝大数中小国有企业经历数轮“国退民进”潮后,纷纷倒闭或转卖,山东的一些厂子却在张瑞敏、王海等一帮能人的带领下转危为安,甚至数年后海尔、双星等企业还跨入了巨头的行列。山东成为国内国有大企业整体发展最好省份(有人称之为“群象效应”)的一个佐证是,2004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鲁商十居其四。
总结近年来山东国企的群体性风光,人们一致的看法是,他们普遍有重义轻利的性格和务实、苦干的作风———重义轻利的性格强化了企业带头人把国有企业搞好的使命感,而苦干的作风让这些企业逐步做大。 但是发生在中国重汽和潍柴之间的豪门恩怨,突然放大了鲁商性格的另一面。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发展,随着许多企业的做大,鲁商身上已经形成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商业思维。这一思维带来最直接的结果是,同行企业协作的少,竞争的多,人人都有做龙头老大的心态。 最近的例子是,同样是身陷困境,海信能够出手拯救科龙,为何不收购同样是制冷业龙头而且同处青岛的澳柯玛?其中有没有鲁商性格上的缺陷?许多人都知道,澳柯玛老总鲁群生在任期间和海信几乎不来往。 其实在马纯济和谭旭光之间的拉锯战,未尝不是这种情形。中国重汽和潍柴各有自己的想法,都希望对方能够为我所用,最终使两家企业走向了对立。 潍柴动力香港上市就是潍柴开始脱离中国重汽的第一步。潍柴收购湘火炬,中国重汽认为潍柴在主业没有做好的情况下(指潍柴刚刚开发出欧Ⅲ排放的发动机),涉足其他行业的投资计划不正确。中国重汽希望潍柴以重卡发动机为主业做强做大,开发出技术含量更高的发动机产品,然后将潍柴动力的国有股置入中国重汽计划的香港上市公司中。 但是潍柴动力上市后的发展思路已经完全超出中国重汽的发展框架,潍柴的横向发展战略还不仅仅体现在收购湘火炬,潍柴大规模地拓展工程机械用发动机,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可以和重卡发动机平起平坐的主要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