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登州泉出现“珠帘悬池”奇观
作者:张定业  文章来源:济南时报  更新时间:2004/7/2 9:51:48

   时报7月1日讯(记者 张定业)近期,我市地下水位节节攀高,趵突泉公园内七十二名泉之一的登州泉再也耐不住寂寞,走出多年的沉寂,出现“水生泉花”、“珠帘悬池”的奇特现象。这也是趵突泉泉群继“趵突腾空”、“水涌若轮”、“泉涌金线”等景观重现后,新出现的一种泉水景观。


   “珠帘悬池”惹人爱
    今天上午,趵突泉地下水位升至28.69米,再创30年来同期最高水位纪录。10时许,得知登州泉出现新的泉涌现象,记者来到趵突泉西侧的登州泉畔。此时,长方形的泉池旁站满了观泉的游客和市民,都指着泉池内的泉花说说笑笑。
    登州泉整个泉池呈长方形,分外池和内池两部分。泉水从内池溢出,形成一圈水帘。往那内池泉面看去,就见略略凸出的水面上,正当中浮着一道泉花,闪闪点点,明明灭灭,很像有人轻洒水滴于泉面。换个角度,站在高处往里看,则能分别看出从池底依依袅袅地升起一道泉泡,长约1米,东西走向,泉泡细小、均匀,如一道珠帘悬挂于泉池之内,日光一照,光随泉动,煞是好看。
   沉寂多年突“绽放”
    “这种现象我也是第一次看到”,爱泉老人徐家茂这样告诉记者。他说,1983年以前,该处还是一个五金厂的办公室,泉池在办公桌下面,当时留了一个直径30厘米左右的泉孔,当时看不清泉涌的态势。在趵突泉工作多年的李宗益介绍,至少10年了,登州泉没有出现过泉花。据他讲,该泉原在花墙子街57号院内,1994年花墙子街改造拆迁时曾被填埋,后经三次整修,始成现在这个样子。
    登州泉属于溢水泉,没有明显的泉口,现在泉涌如珠,主要是地下水位抬升的结果,正所谓水旺泉欢,活跃的地下水使泉隙畅通,从而出现“水生泉花”的景观效果。
   相关链接
     登州泉为金代《名泉碑》和明晏壁《七十二泉诗》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泉”之一,也是日前我市评出的“新七十二名泉”之一。登州泉原在花墙子街57号院内。1994年花墙子街改造拆迁时曾被填埋。1997年8月重新修复。现泉池主池长3米、宽2米、深4米,周有深度结构与主池相同的环池,池岸装围栏,北有水渠与杜康泉相连。“登州”之名,传说是因为此泉的水脉来自东海边的登州。其实,按照地质结构,登州泉的水脉与趵突泉为同一水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