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工行外卖百亿不良资产
作者:杜艳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更新时间:2003/11/14 10:07:01
工行外卖百亿不良资产 
   


目前,高盛集团与工行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合作已进入尽职调查和资产评估阶段  AP
工行外卖百亿不良资产
高盛、瑞士一波两路接单
  “这次按照合同约定,合作处置的不良资产全部为工行的抵押资产。”高盛的一位人士透露,按照双方6月签订的谅解备忘录约定,资产包的账面价值为80亿~100亿元。

  本报记者 杜艳 上海报道
  10月27、28日,广西青山书院。置身于书院的静谧之中,一场不为外人注意的培训正在悄悄地进行。
  这场为期两天的尽职调查培训,汇集了中国工商银行、美国高盛集团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三路精英。
  培训缘起四个月前。
  6月4日,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鲍尔森与工行行长姜建清在北京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就处置工行目前拥有的不良资产建立了战略性伙伴关系,并拟成立合资公司。
  此后便是长时间的沉寂。
  如今,这段打磨了多时的交易,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培训的结束,标志着工行与高盛集团合作处置不良资产项目的工作已正式启动。”工行投资银行部资产管理处一位人士表示。
  这位人士还称,工行与高盛共同聘用了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其财务顾问,对包括此次培训在内的不良资产处置全过程进行指导。

  三分行100亿资产包
  对于合作的具体内容,向来出言谨慎的工行和高盛一律以“现在这个话题太敏感,过些时候再说”作答。
  但合作双方的低调难掩内部的激流涌动。
  记者从工行辗转获得的消息是,为了打好与高盛合作的“第一战”,工总行专门成立了由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李勇挂帅的高盛项目工作小组,主要由资产管理处和股本融资处负责具体工作。
  另一经工行投资管理部人士核实的消息是,为期两天的尽职培训结束后,工行与高盛集团的合作已进入联合尽职调查和资产评估阶段。
  而在此之前,双方已经就尽职调查的具体实施办法达成一致,内容涉及尽职调查业务流程、资产信息模板、信息采集的方法、质量标准和时间要求、资产评估适用方法等。
  “尽职调查预计要到12月中旬结束。”高盛参与项目运作的一位人士表示。通过尽职调查,双方将充分收集不良资产的信息,并形成对资产的评估。
  同时,工行已经完成了对资产包的筛选。“这次按照合同约定,合作处置的不良资产全部为工行的抵押资产。”高盛的这位人士透露,按照双方6月签订的谅解备忘录约定,资产包的账面价值为80亿~100亿元。
  在合作前期,工行先选择了三家分行的不良资产作为试点,分别是广东分行、广西分行和四川分行。目前,这三家分行已经分别将资产包的内容列表报送总行。
  “这次我们通过合作投资、合作处置来组建一家合资公司,共同拥有不良资产,高盛在合作中将对工行进行技术转让。”高盛的一名项目人员说。
  根据谅解备忘录,双方的合作将着重在三个方面展开:建立合资企业,创建合资服务实体,以及高盛向工行介绍国际资产管理的最佳操作经验及方法。
  与中方组建合资公司的模式对高盛来说并非先例。早在今年2月,高盛已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合资成立了融盛资产管理公司,并完成了价值19亿元的不良贷款和房地产资产组合的收购。去年11月,高盛还与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签署协议,拟成立一家处置不良资产的合资公司。
  消息人士透露,此次工行和高盛的合作模式与融盛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模式近似。
  融盛的合作模式为:华融公司先聘请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作财务顾问,在其指导下完成资产包的组合;然后对资产包进行尽职调查,以获取资产的详细信息并形成评估报告;接着向国际招标,参与竞标的投资机构组成投资团,通过竞标完成收购,并按照竞标价拿出现金买断不良资产的部分产权,而华融公司以所持有的另外部分产权作价,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最后双方按照合同约定共同处置不良资产,并根据资产处置的不同变现程度遵守不同比例的分成。
  “采用这种处理方式既可以使银行回收现金,又可以使银行保留资产的部分权益并可参与未来的收益分成。”工行投资银行部资产管理处的人士说。
  另据记者获悉,现在工行与高盛的合资公司还没有向相关监管部门报批,此项工作将在完成调查评估工作并拿出具体合作方案后再进行。

  不良资产证券化
  “其实,成立合资公司仅仅是不良资产处置的一种方式,工行也在用其他方式进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创新,除了这三个行,还有若干个行到年底将有大的变化。”工行投资银行部资产管理处的人士透露。
  而工行宁波分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当属创新中的一例。
  10月16日,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首席执行官麦晋桁在京宣布,工商银行近期与之签署了有关资产证券化的协议,对工行宁波分行账面价值为3亿美元的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这有望成为中国第一个资产证券化项目。
  据双方签署的协议,瑞士一波将会以其中1.2亿美元的可回收现金流为基础发行不良资产证券。估计将有80%以债券形式卖给国内机构投资者,另外的20%将作为瑞士一波的股权,瑞士一波将以此与工行成立合资公司。
  “用投资银行的方式介入不良资产的处置,在目前相关法规空白、政策尚不明了的情况下,银行可采用的方法之一就是绕道前行。”工行这位人士评说。
  他表示,采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可以将流动性差的银行不良资产转换为可流通的证券,以有效规避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并解决银行资金周转缓慢的难题。
  另据参与试点的工行某分行人士表示,目前合作方案正在相关部门的审批过程中。
  此前,已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纷纷探路资产证券化,工行、建行、中行和华融都曾先后向有关部门提交过方案。但除了华融刚刚推出的信托分层计划被称为“准资产证券化”以外,国内尚未真正迈出资产证券化的步伐。

  谁来买单?
  巨额不良资产的处置——这个摆在中国金融界面前的难题——虽然进行了诸多探索,但现在谈来依然不轻松。
  根据来自工行内部的消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主席胡定旭于日前表示: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处置归根到底就是2万多亿的“窟窿”谁来“买单”的问题。他认为,由于处置不良资产会涉及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问题,因此在处置同时可考虑私募、引入策略投资者等方式。当然,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外部因素,如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进行修改,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还需要相互协调,等等。以目前中国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21%计算,如果要降至国际标准的6%以下,完全可以实行让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承担5%、商业银行自行处理10%的方案。
  这一说法,在中国银监会公布的一组统计资料中找到了部分实证。
  10月28日,银监会对外发布:截至今年9月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4154.68亿元(不含政策性债转股),回收现金861.91亿元,占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的20.75%。
  照此速度,依靠资产管理公司完成对1.45万亿不良资产的处置还任重道远。
  而商业银行自身的不良资产“双降”任务也不轻松。工行一人士认为,财务消化能力的限制直接制约了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目前在政策不明了的情况下,剥离后的不良资产主要靠商业银行自身消化,该项费用占用了其每年拨备前利润的大部分,照此估计,银行至少要用7到10年的时间才能处置完。”
  不仅如此,相关政策法规并没有给予银行处置不良资产以特殊的优惠。华融公司研究部一位人士说,单从税费来讲,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金融机构最终是要纳税的,然而在收取和处置变现过程中还要交纳双重的税收。以账面价值为100元的抵债资产为例,如果最终收回40元现金、损失率为60%的话,其中15%~20%的损失都是税费损失。
  而除了成本问题外,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创新还存在法律障碍。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因此,对于银行所从事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尝试,至今难以找到可支持的法律条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