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正值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首日,一大批经济学家和投行业人士以及上千名听众聚会北京大学,针对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问题进行热烈讨论。由于会前不少专家已经获知三中全会将对产权制度改革作出新的表述和部署,因而也对可能即将展开的资本市场制度变革抱有期待。 除去近期多次就股市问题发表意见的韩志国、吴晓求、曹凤岐等中年经济学家外,像厉以宁等发言频率不高的经济学家也到会演讲。此外,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前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中国证监会现任副主席屠光绍等官员亦与会并发言,使这次会议成为近期层级最高、也最直面问题的谏言场所。 屠光绍讲的小故事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成为一个重要焦点。除去大家对监管层在政策安排方面具有颇为矛盾的心态而外,也许由于屠光绍曾担任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等经历,使人们更愿意把他当作可以和市场对话、更能够把握市场方向的监管层官员,对其发言抱有积极的期待。 屠光绍在结束发言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心理学家让一穷一富两个孩子看同一幅图画,画面上一个小兔子在餐桌旁边哭,旁边的兔妈妈在很生气地说着什么。家境贫穷的孩子就说,一定是那个小兔子没吃饱,所以哭。然后兔妈妈告诉它说,我已经把家里仅有的粮食都让你吃了,你还哭;家境富裕的孩子就说,这个兔妈妈一定要让这个小兔子吃,小兔子已经吃撑了,不愿意再吃了,但是兔妈妈说你还要再吃,所以小兔子就哭了。 屠光绍无疑是在告诉大家,“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是不同的”。他还把自己发言的主题确定为“差距和差异”。一是指国内证券市场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有很多差距,包括市场规模、品种、法制建设、监管等方面;二是指通过发展完善,有的差异在缩小,但“差异”仍然存在不少。他特别强调,不能忽视市场间的差距否则就丧失了学习、借鉴和发展赶超的意识也不能忽视差异更不能用简单缩小差距的办法来缩小差异。 对于早已被媒体炒翻天的股权割裂问题,屠光绍给出了十分具有倾向性的意见,令与会者备感清新。他承认,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存在,对上市公司市盈率、投资行为、公司治理结构乃至上市公司的增发并购行为等都有直接影响。既然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是境内市场特有的现象,就不能从境外取经,因为境外没有这种情况,境外的小股东的概念和范畴与我们的流通股股东不完全相等;同时,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涉及到市场方方面面的客观存在,直接决定市场能不能搞好,必须解决处理好这个问题。 屠光绍没有就解决非流通股问题提出时间表,甚至连基本原则都没有提出,但是,与会者还是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有投行人士指出,这是管理层首次公开表明承认流通股股东的权益与非流通股股东存在重要区别,要保护流通股股东的利益。 厉以宁不谈股市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发言时并没有过多地评论资本市场,而是以就业、金融改革和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主题。他明确反对经济过热的判断,也反对投资过热之说。他指出,人民银行今年6月份发布的数据称房地产过热,并据此限制房地产的贷款行为,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贷款限制,这是不合适的。 厉以宁说:“中国现在房地产有一点经济泡沫没有关系,经济总是在有泡沫、无泡沫、多泡沫、少泡沫当中前进。”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是关系到当前就业问题,安置下岗工人需要投资,也需要贷款。任何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上都讲应该有四大政策目标,而人民银行只考虑第一个目标,货币稳定。在当前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来缓解就业问题,通过货币政策来使得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如果单纯地为货币稳定而稳定,反而会使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周正庆批评“政策市”、 “边缘化”提法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正庆,11日刚刚赴美国、欧洲考察金融市场归来,时差还没有完全倒过来,就于12日上午赶到会场发表谈话。他特别就“政策市”、“证券市场边缘化”两个提法提出意见。 他说,有段时间提出一个极端的说法叫推倒重来,最近又有一种提法叫资本市场边缘化,说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不相符合,所以得出有无资本市场并不重要的结论。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我国经济总量要在未来20年内再翻两番,GDP要达到40万亿人民币左右。没有大量的社会资金的投入是不普遍的,不很好的运用资本市场依靠资本市场的作用是不可能的。 针对舆论长期使用的“中国证券市场是政策市”提法,周正庆说,政策市这个提法起了一个负面作用,就是政府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不能出台政策,一出台政策就干预了股市。有一种提法是“市场的问题由市场解决,不要研究如何出台推动股市的政策”。中国的市场是年轻的市场,是初级市场,又是转轨型的市场。政府部门针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要提出政策和措施,这是必要的,不要否定。不要认为政府一出台政策就不对的,从十几年证券市场发展的实践来看,正确的政策推动了市场健康发展。 周正庆还指出,规范是重要的,监管也是重要的,但不是目的。如果监管的结果遏制了发展,那么这种监管是不对的,是没有从实际出发的。“监管监管再监管”的提法是错误的。 韩志国续弹“全流通”高调 曾于去年底提出以“净资产乘以权数”为主要核心的国有股转让方案的经济学家韩志国教授,继续高调鼓动实施全流通。他称,在中国的资本股权分裂没有解决之前,全流通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中国股市只有反弹。 他强调,在和流通股利益息息相关的决策中,要引入流通股股东认同率机制。让流通股投票50%加一票,49.99%都不能通过。只要有了这个认同,大股东就不敢为所欲为地做决策,就不敢强行通过有关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方案,就不敢无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 他说,如果中国1250家上市公司国有股解决了,非流通股解决了,就是在全世界最大计划经济国家摧毁了计划经济的基础,就意味着中国经济的主体部分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跨越。 林义相的“体制改革晴雨表” 中国证券协会副会长、分析师委员会委员林义相认为,与其说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不如说股票市场是中国体制改革的晴雨表,因为股票市场的好坏是体现矛盾逐步的演变和体制改革渐进的过程。对于一个股票市场的态度,实际上某种意义上是取决我们对整个体制改革的态度。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是传统的国有和现在非传统的公有经济和私人经济的关系。对待这种制度创新的态度取决于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态度。如果我们不作出新的制度上的创新或者调整的话,我认为股票市场没有希望。 林义相赞同“在涉及到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重大利益的问题上,要引入流通股的表决机制”的倡议,并建议可以引入流通股董事制,即在董事会里留一定比例的流通股董事。 戴立宁直言三个套牢 曾做过台湾银监会主席、保监会主席、证监会主席,现为台湾东吴大学教授的戴立宁先生,强调对不成熟证券市场的风险保持警惕,他不赞成把一般大众的储蓄推向一个不可知的风险市场即证券市场。 对于大陆证券市场,戴立宁认为有三件事必须解决,用证券化的术语来讲,就是三个“套牢”。第一,政府套牢,因为政府国有股不敢放,怕乱;另外是券商机构套牢,相关的条件不够完善,以至于发了太多的保本、保息的承诺,但是在市场下落的时候,尤其这段时间,券商如果严格按照其承诺,恐怕绝大多数已经没有能力了,跑也不好,走也不能;第三是所有的投资人套牢。因为当初在A、B股交流的时候,所有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以至于B股的洋人跑掉了,本国的投资人被套牢。一个资本市场上只有三个人,政府、证券商和投资人。现阶段,三种人都被套牢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三种坏的情况已经出现,所以以后不会再变坏,只会更好。所以,戴立宁认为,负面的经验其实比正面的经验更为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