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上午,济南市政府在济南市统计局会议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03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最新统计数字,并回答了与会记者的提问。
本次新闻发布的要点包括:济南市2003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全面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城市居民消费机构升级的方向已经明确,汽车开始大量进入居民家庭;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再次超过机关事业单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一、济南市2003年经济发展目标全面实现
据初步核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7.8亿元,完成计划的 100.6%,比上年增长14.5%;第一产业增长5.0%;第二产业增长18.0%,其中:工业增长21.8%;第三产业增长13.0%。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82 .7亿元,增长22.8%;占GDP的比重达到 35.3%,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例为7.7:43.8:4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632 元,增长13.2%。
从GDP分配角度看:全年完成地域财政收入264.2亿元,增长12.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9.6%;2003年,城市市区居民(非农业)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013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3619.3元,增长7.9%。另据银行统计, 2003年全市企业存款比上年增加170.3亿元,增长24.2%。
从GDP使用角度看: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04.9亿元,增长24.8%;固定资产投资率36.9%,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3.2亿元,增长15.6%。全年进出口总额2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0%。其中进口额11.8亿美元,增长48%;出口额8.4亿美元,增长20.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6.53亿美元,增长20.6%。经济外向度12.2%。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在过去的一年里,济南市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GDP使用充分、结构合理,国家、企业、城乡居民均在发展中得到了较大的实惠。
二、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2003年,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成为全市共识,“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成效显著,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快、基础好、效益高”的特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1月份即已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16.2亿元,全年累计达到1223.1亿元,比上年增长33.3%。
从轻重工业情况看,重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9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3.6%,增长34.3%,高于轻工业增幅3.7个百分点,是我市工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集体、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其他经济类型实现销售收入增幅分别达到20.1%、17.1%、17.1%、18.8%、10.6%、35.6%。从高新技术发展情况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343亿元,同比增长31.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6.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在重点统计的281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增长的达198种,占70.5%,是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物质基础。在工业销售收入过千亿的同时,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实现利税133.5亿元,增长42.4%;实现利润54.9亿元,增长67.0%。亏损企业亏损额5.9亿元,下降15.9%;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8.8%,提高13.8个百分点。
三、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已经明确,汽车开始大量进入居民家庭
据统计,2003年济南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的汽车类销售总额达到88.2亿元,比上年增长56.7%,其中直接向居民销售的零售额36.3亿元,增长85.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1%,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全年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销售为54264辆,比上年增长21.8%,其中零售28607辆,增长52.8%。
2003年住房销售额55.5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其中个人购买52.5亿元,增长55.8%。全部房屋销售额59.5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其中个人购买54.0 亿元,增长57.4%。
另据市车管部门统计,2003年末,全市私家汽车总量已达11.2万辆,济南城乡居民统算,每百户居民拥有量已达6.5辆。其中私家轿车4.0万辆(微型2320辆),每百户居民拥有2.3辆。
以上数字表明,汽车和住房消费已成为我市居民除食品消费外的最大的消费类别,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方向的代表性品类。值得注意的是,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也必将带动新一轮的住房消费热潮,促使工业生产供给结构做出调整,带动旅游、餐饮、汽车维修保养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再次超过机关事业单位
2003年济南市各类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4584元,增长15.6%。虽然其平均工资绝对水平仍低于机关和事业群体,但其增长幅度几乎两倍于机关和事业群体。
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企业群体的平均工资和工资增长幅度始终领先于其他群体。但从那以后直到2002年,随着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变动加剧,该群体的平均工资水平逐步落后于其他群体,工资增长率多年处于末位。企业在岗职工占全市在岗职工总数的68%,是城市经济活动中规模最大的职工群体。该群体2003年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再次超过其他群体,表明经济结构调整的剧烈变动告一段落,企业开始在新的经济结构下迅速发展,从而表明我市已经进入经济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19.3元,比上年增长7.9%,摆脱了1999 年以来长期在4-5%低速增长上徘徊的局面,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据对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分析,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全国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取得成效;农业丰产丰收,主要农产品价格好于上年;随着济南市城市建设力度加大,拉动了农民运输业收入的增加;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