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重视和发展文科教育,重视提高文科资深教授的待遇,归根到底,就是重视人文的表现。
从7月12日结束的“浙江大学2010年文科大会”获悉,该校将设立文科资深教授岗位,资深教授在校内的待遇将参照两院院士执行。
浙江大学的这一做法,乍看,是为了提高文科资深教授的地位,从本质上说,则是为了发挥文科教育无可替代的作用,提升文科教育的应有地位。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文科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它是断然不行的。
西方关于大学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以培养“有教养的人”、“高贵的人”为目标的贵族式的博雅教育,以及中世纪大学以方法、逻辑学、修辞学、几何、算术、音乐和天文学等“七艺”为主要内容,培养全能的人为目标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19世纪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首先将其定义为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以别于那种专门性的、职业的和技术性的课程和教学。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认为大学教育观的核心是通才教育,主张学生应具自然、社会与人文三方面的知识,着眼于为学生通向高深而作的基本训练。
在美国大学里,人们还通常把本科教育质量与人文学科教育联系在一起,这也是美国大学的学术传统。与哈佛大学齐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其学术方面的特点就是全面,除了理科的数学系、物理系都很有建树外,其文科的经济学、政治学、公共关系、历史学都非常优秀。现在哈佛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必须用1/4的时间来修习七个领域的课程: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逻辑、科学、社会分析、数学推理等,使每个哈佛学生都受到广泛的教育,并在特定的学术领域中得到训练。
古今中外的经验表明,大学重视和发展文科,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自然科学知识,也要具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要具有科学精神,也要具有人文精神。事实上,在大学的学科建设中,文科承担着教书育人、传授社会科学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形成校园文化,从而引导全民族的先进文化方向的重任。如果我们的大学能够“在教育的结构上进行改革,改变文理招生的比例,吸引一大批优秀的中学生进入到大学文科学习,培植起浓郁的人文环境,深入思考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我们才能够充分理解全球化时代所面对的文明的问题、世界体系的重构问题,并能够实现理论等方面的创新,从而使中国真正地融入世界,并成长为一个现代国家”。
重视和发展大学文科教育,就必须重视文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必须重视文科资深教授队伍建设,并尽可能提高其待遇。要知道,大学文科教育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是与资深教授本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大学文科教育的质量。清华大学针对文科教师,提出一个概念:“养”,文科教师要“养”,尤其是基础性的文科教师。你养他10年、8年,不出成果又怎么样呢?对他们要宽容一点,一所大学“养”几个教授有什么不合理呢?“养”得越长越是大家。浙江大学提得好,“对于那些潜心学术研究,以学术为自己生存方式的教师,要给予特别支持,鼓励他们的自由探索和个性化研究,使他们安心做学问,甘于坐冷板凳,奉献‘十年磨一剑’式的高水平创新成果。”
当年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整顿是从文科入手的。他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阐述了自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于是,在“兼容并包”的精神下,北大的文科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形成,并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大学重视和发展文科教育,重视提高文科资深教授的待遇,归根到底,就是重视人文的表现。人文,“首先是对于人类的物质精神需要的满足,是对于人类的生活质量的有效提高,是民族人心的寄托与凝聚,是心智与人性的拓展、积累、结晶与升华,是对于真理的接近与践行,是真理的火炬与花朵,是人生的魅力、生活的多彩,是历史的庄严与世界的光明与温暖的源泉。”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定程度上说,关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关乎“提高他们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