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中国称为牲畜五号病,英文简称FMD(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偶蹄类动物感染口蹄疫病毒,口与蹄部出现疱状斑疹的症状,1514年首次在意大利发现。感染口蹄疫的病畜常有发热、跛行,体重下降,口腔、舌面、蹄叉、蹄冠、乳房上发生水疱和烂斑,口流泡沫,皮肤粘膜疱疹并有极强的传染性,严重时病畜口部与蹄部靡烂,甚至引起心脏麻痹,使动物死亡,发生大范围流行病。

口蹄疫感染牛、猪、羊、鹿、骆驼、黄牛等家畜,以及野牛、野猪、黄羊等偶蹄类动物,不感染奇蹄类动物和其它畜禽。人类一般不感染口蹄疫,但有时也可因口蹄疫病毒的侵染,出现轻微症状,口部或皮肤粘膜处出现疱疹,涂以食醋,即可自愈。 口蹄疫常在冬春季节爆发,而夏季很少流行,因口蹄疫病毒怕热、怕酸。病畜的肉,加热85℃以上10分钟,其中病毒全部杀死。煮熟的肉食品对人无害,即使口蹄疫病毒入肚,也会被人体胃酸所杀灭。一些病畜经过夏季高温,也能自愈,在临床上称其为康复动物或隐性感染带毒。但是,有的牛体可带毒5年以上,牛群带毒可长达25年之久。 口蹄疫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频繁发生,难于防制的特点,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1974年,国际兽疫局第42届常委会在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口蹄疫列为18个A类疫病之首。 口蹄疫难于防制的主要原因是口足疫病毒有7个型,即O、A、C,南非1、2、3和亚洲Ⅰ型,各型内又可分多个亚型,目前已发现的亚型已有60多个。病毒的变异性增加了口蹄疫防制的困难。此外,只对家畜进行预防和控制,并不能保证病源不扩散,因为野生动物感病后,也可以传播此病毒。很少一点点的病毒,就可能使一群家畜传染口蹄疫。例如1克口蹄疫病灶中的病毒液,混入10吨水或饲料中,仍可使牛羊感病。病猪行走时,猪身上的病毒向环境中大量扩散,足以侵染10万头猪。这就是口蹄疫一旦发生,常常成为大范围传染病的原因。 据研究证实,病畜的口水、皮肤碎屑、污物、粪尿、精液、乳汁均可成为传染源,甚至可因与病畜的接触,或因病畜残体、内脏、血、皮毛的污染,以及经由衣物、用具、饲料、褥草场地而传染此病。经其他动物的传带或人类的装载、存贮、运输等活动,均可使病原得以迅速传播和扩散,造成疫病蔓延。最令人烦恼的是空气和风,可以远距离传播此病毒,甚至可传到50~100公里以外。 国际上出于对消费者利益的关注,禁止病畜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