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济南商务网 | 企业在线 | 《商务纵横》 | 财智商务论坛 | 服务直通车 | 泉城数码摄影展 | 商务博客 | 商务数码城 | 泉城名店街 | 
济南机器人编程教育领先服务商
最新公告:     经授权的企业可以在本网站自助发布企业信息,请与网管联系  [济南商务网  2009年3月13日]        
您现在的位置: 济南商务网-《商务纵横》 >> 《商务纵横》 >> 信息化 >> 山大路IT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微软将停止对第三方面部识别公司的投资
更多内容
CCCF特约专稿丨区块链到底有什么了不起
CCCF特约专稿丨区块链到底有什么了不起
作者:王嘉平 来源:Internet 时间:2020/3/28 15:53:17      【字体:

关键词:区块链 分布式系统


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网络开始启动,第一个区块携带50个比特币的挖矿激励被发出,继而全网同步。这是一个会被镌刻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日子,就好像冯·诺伊曼架构第一次从内存中拾取指令,并执行它;也好像互联网的第一个IP报文被发出,然后被路由转发,到达目标主机。比特币支付网络是一个具体的应用,而其核心底层是区块链技术。但是我们早就有了高效便捷的在线支付系统,也有银联这样的清结算网络,为什么还需要基于区块链技术呢,会不会仅仅是一个新的“轮子”?本文将从技术角度厘清区块链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剖析区块链的技术本质。


在区块链技术出现以前,大部分计算机技术都专注于如何完成计算任务,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规模。如果坚持从这个角度去看区块链技术,你会发现区块链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似乎找不到什么亮点 。还有一部分计算机技术专注于计算任务的数据安全性和访问控制。但是如果我们从安全角度去看区块链技术,你会发现区块链技术本身也只是利用了非对称加密体系实现访问控制。除此之外,区块链技术并没有发明什么独特的密码学技术。更有甚者,有人把区块链技术看成是另一种特殊的数据库,数据不可篡改。这些看法都是正确的,然而仅从这些角度我们是无法洞悉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价值的。


监管和治理的技术化



区块链技术核心关注的是一个计算系统的自动化监管和治理。这个关注点并不是计算机系统一开始就有的。单机软件时代,整个计算系统都在用户掌控之中,此关注点则毫无意义。在互联网初期的通讯和内容分发时代,虽然计算过程已经有一部分交给了他人掌管的服务器,但是我们对计算结果和行为有确信的判断能力,或者计算结果即使背离了我们的预期,通常也无关痛痒,所以这个关注点在当时也不是什么大事。而我们现在处于社交、搜索和推荐服务时代,计算系统深刻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行为的决策,甚至生存的保障。此时,这个关注点意义重大。当下两大局面决定了对一个大规模面向公众服务的计算系统的监管和治理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1. 用户对计算服务系统给出的结果无法有效判断其正确性和合理性,无力甄别获取到的信息是否经过了别有用心的筛选和排序。


2. 计算服务系统可以直接触及和覆盖比例很高的社会人群,并且承载了人们的社交关系、经济资产、物理身份、信誉征信等关键社会性元素。


下面我们用一个小案例来看看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怎样的前所未有的能力。以太坊是另一个全球性的公开区块链网络,并支持智能合约使其在区块链网络中执行逻辑可编程,部署各种第三方应用。2018年7月,以太坊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游戏应用——Fomo3D,玩家众多,一时间严重阻塞了以太坊网络。这是一个典型的奖池游戏,玩家陆续以递增的价格向主办方买钥匙,所有购买资金计入一个公共的奖金池。如果一段时间内始终无人买钥匙,则游戏停止,最后一个钥匙买家赢得沉淀资金的一半,另一半资金则向之前的玩家均价回购所有的钥匙。首轮结束时,游戏玩家瓜分了价值180万美元的以太币。最有意思的不是这个游戏本身,而是游戏执行的方式。游戏主办方完全匿名,没有任何背景可查。游戏是在一个完全没有信任背书和监管的情况下开始并执行的。一切都如期发生,之前约定的规则都被严格执行了。


且不论游戏本身是否合法合规,这样的活动要公正地开展通常需要严格的监管和治理才能保证。奖池资金需要被托管,主办方需要被监管。以现今的互联网云计算架构来实施这个项目,如果没有监管措施,最后的结果要么是游戏停止,主办方把服务器一关,卷款跑路;要么是暗中篡改上述规则,中饱私囊。现在这种以服务器/客户端为基础的互联网服务的黑箱计算模式,是阻碍互联网服务可信公正的根本症结。


现在初级阶段的区块链技术已经在特定场景中实现监管和治理的技术化,使大家公认的规则能够可信地执行,没有人可以篡改,甚至最初制定规则、实际运营业务的人也无法在大家不认同的情况下篡改规则。前提是这些规则及其涉及到的状态,能够精准完备地被形式化、数字化,能够完全落实到计算机中的数据结构和程序代码。这是计算机技术的核心突破,而其中涉及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安全哈希、P2P网络通讯等都是实现区块链系统的技术手段,而非其技术本质。


科技进步,本质上是要提升生产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也一样,只不过效率提升的并不是计算本身,而是关乎计算背后映射的实际意义。区块链技术使得我们可以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对大规模计算服务系统进行全自动的监管和治理,从而保障其背后映射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不被恶意操纵和利用,同时也使制度化的监管和治理实施得更广,穿透得更深,定位得更精准。


开放的分布式冯·诺伊曼架构



冯·诺伊曼架构是现代通用计算机的基础架构,根据可编程的逻辑处理输入,产生输出(见图1(a))。在现代面向服务的计算机系统中,这个架构中最具实际意义的是执行逻辑和存储中的状态。如果我们用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视角去看区块链,可以看到非常类似的结构。在区块链(见图1(b))中,“输入”是未定序、未确认的交易,“输出”是有序的经过确认的交易,“内存”是账簿的状态,中央处理器执行的是硬编码(hardcoded)在区块链节点软件中的交易逻辑,或者是第三方部署的智能合约。与冯·诺伊曼架构相比,区块链逻辑架构除了更换了实体的名称之外,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微信图片_20200318103403



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冯·诺伊曼架构假设的是一台单机,而区块链架构刻画的是一个由成百上千台计算机所构成的开放网络。冯·诺伊曼架构最初是在一个完全中心化的设定下给出的,现在的计算机单机、大型机,乃至集群和云服务,本质上都是这样的模型。它们关心的是高效地完成计算,正确地更新状态。整个系统的输入、执行逻辑和初始状态都被单一方控制。所以这个单一方可以任意操控系统中的执行逻辑,甚至可以在外界不知情的情况下肆意修改。这使得任何需要公信力的服务系统,我们都需要在其上施加各种额外的监管措施。


计算过程的随机接力



一个开放的分布式计算系统如何被有效地监管和治理,并且自证清白,正是区块链技术所攻克的难题。区块链的核心是将计算执行过程同特定的物理计算设备分离,从根本上避免了计算过程被单一的控制方掌控,让所有人或者一定范围的人都可以监管此计算系统。


在区块链系统中,所有节点全量同步所有的输入数据(即未确认交易),全量同步历史上已经完成的计算步骤(即之前给出的所有的块及其包含的交易),从而使得每个节点都能得到最新的计算上下文,然后其中一个随机的节点执行下一步计算,出一个块,将整个网络的计算过程推进一步,继而开始下一步计算。值得注意的是,每次出块的节点大都是不同的节点给出的,并且不可预测,从而实现了计算过程在各个节点中的接力(见图2)。


微信图片_20200318103418



无论是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 PoW),还是拜占庭容错(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 BFT)等共识机制,上述计算过程的实际步骤都是在全球不同的物理基础(节点)上完成。而不同共识算法的本质就是给出一个依次选择这些物理节点的不同方案,使得这个计算系统能够在大家的监督下可信地完成计算过程。其执行的逻辑不可篡改,才是区块链系统的本质,可不篡改数据库只是其上的一种应用而已。


保障一致性的共识机制


为了确保接力计算过程可以有效地分散到各个不同的节点(控制方),区块链系统采用了非常重要的技术——共识机制(consensus),其中包含两个内涵:


1. 冲突消解 当不同的控制方出现分歧的时候,如何收敛到一个大家公认的结果?具体在区块链系统中,就是当不同的节点可能在同一个高度(即相同的前驱区块)产生不一样的区块时,我们如何使得全网可以自动仲裁这个分歧,一致地认定其中一个块,而抛弃另一个?


2. 权重定义 如何定义控制方,保证分散的程度?全网的自动仲裁本质上是少数控制方服从多数控制方的过程。但是我们根据什么来定义这个少数和多数(即权重)?不同的共识算法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是大家都试图趋同一个标准,尽量将此权重锚定在某种稀缺的不易集中的资源上,并且此资源在网络远端是能够被观察和测量的。


冲突消解


拜占庭共识类算法是冲突消解的一类算法。它们基于拜占庭容错算法进行逐轮投票,每轮投票会产生一个全网一致的区块,也就是说在前一个区块的冲突没有消解之前不允许产生下一个区块。当一个区块被全网确认之后,再也不可能被取消。BFT算法最初源于分布式系统中处理失效节点的问题。最早在1978年被提出,1982年由莱斯利·兰伯特(Leslie Lamport)等人完成了严格的理论解。而在1999年就有了高效的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 PBFT),使得处理数百个节点的失效容错成为可能。但有意思的是,诞生于2008年的第一个区块链系统(比特币)却没有采用拜占庭共识类的算法,而是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设计。


在BFT中,少数服从多数,需要依赖共识的参与者总体的先验知识。参与者的集合必须是预先设定好的,并且是大家预先知道的,或者大家至少需要知道一个总数。这意味着谁是参与者,需要有个预先协商和设定的过程,这在区块链系统中,被称为联盟链或者许可链(Permissioning Blockchain)。但在比特币网络这样一个纯粹开放的网络中,谁来批准你成为一个“拜占庭将军”呢?这是比特币系统不采用此类共识算法的根本原因。


在比特币网络中,冲突消解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实现。当网络中同一个高度出现不同的区块时,比特币网络并不急于消解,而是允许这种不一致暂时存在,并允许产生后续的区块。这样区块链系统就会出现分叉(fork),区块链此时不再是一个链,而是一棵树。系统允许不同的控制方沿着不同的分叉产生区块。最终不同的分叉会出现长度差异,这时比特币共识协议约定,所有节点都应该认可最长的那条分叉,即最长链原则,从而最终实现冲突的消解,达成全网状态的一致,这个做法被称为最终一致性。


在完全开放的区块链网络中实现共识,比拜占庭将军问题更有挑战。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的参与方的集合是未知的,甚至连参与方的总数都不知道。这种情况下,类似BFT的投票机制无法工作。而最终一致性共识算法本质上是让冲突双方在全网可观测的评判标准下(如最长子链)进行对抗,胜出者获得最终认可,达成一致。


权重定义


微信图片_20200318103447



无论是即时一致性算法(图3)的投票,还是最终一致性算法(图4)的对抗,都是在比较冲突双方哪个比较强大,哪个是大多数。这个数(权重)具体用什么来定义,决定了这个网络的共识安全依赖于什么资源来保障。权重的定义通常需要权衡以下几个方面:


1. 任何一个节点都能够高效地观测到出块者的权重,并且各个节点能得到一致的结果;


2. 权重在全网的总量,最好比较稳定,不会在短时间内有巨大的变化;


3. 出块者为了给出权重的证明,尽可能涉及比较少的带宽、存储、计算等资源。


在一个网络系统中可以直接想到的是节点个数,或者将独立IP地址个数作为权重,但由于IP资源的控制方比较集中(运营商),单一控制方也很可能可以控制大量的IP地址(例如控制僵尸网络的黑客)。所以,至今没有任何区块链系统采用独立IP数量作为权重。


在比特币系统中,采用算力作为权重,即将控制者拥有的计算能力——每秒计算SHA256函数的次数作为权重。但事实上,算力是无法直接向远端证明的,比特币系统很巧妙地用工作量证明来间接证明控制方拥有的算力。工作量证明要求出块者找到一个段数据,使其哈希值具备某种规律(例如前面n个比特全部为0)。由于哈希函数的不可逆,穷举刺探是唯一的解法,从而使得掌握的算力越多,每秒可以完成穷举刺探的次数越多,就能更快地找到解,从而在同样的时间里,产出更多的新的区块。与之对应的,比特币系统采用最长链规则来消解冲突,本质上就是在比拼哪条分叉的子链需要更多的算力来构造。工作量证明具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无论网络中的共识参与者有多少个,验证工作量证明仅需要固定的计算复杂度和通讯复杂度,不到100个字节。这使其具备非常好的可伸缩性,可以承载大规模的共识参与者。


在授权受控的联盟链系统中,权重通常被定义为签名个数,一签一票来完成投票过程。原理很简单,各个节点自己数收到多少个来自不同控制方的签名,并逐个验证。每个节点至少需要承载的计算复杂度和通讯复杂度是O(n),使共识机制的可伸缩性受限。当然在联盟链的业务场景中,共识的参与方也不多。资产证明(Proof-of-Stake, PoS)是另一种定义权重的方案,利用资产的数量定义少数服从多数的数量,先行定义BFT共识算法中所需要的预设的参与者集合。这样,也可以实现无许可链。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曾对工作量证明有些误解。工作量证明带来算力竞争,即所谓的挖矿,确实消耗了大量能源。不过这也为工作量证明系统发行的每一个数字货币奠定了基础成本,使之价值有底线。但是工作量证明的算力与其区块链系统的交易处理的计算性能没有任何联系,任何加速挖矿算法的软件或者硬件都不会提高区块链系统单位时间的吞吐量 (Transaction Per-Second, TPS)。这就是为什么比特币全网哈希算力提高了万亿倍,但是其吞吐量一直是7 TPS 左右。另外,任何宣称节省挖矿能源的公开技术,都不可能在实际中减少能源消耗。因为投入挖矿的能源总量在矿场建立的时候已经确定,当有更高能效的挖矿技术或者设备出现时,算力竞争将导致所有矿工都应用新的技术,最终只是哄抬了全网的挖矿难度而已。实际的总能源消耗的量由矿工们能烧得起多少钱决定,在宏观上和币价、电价以及投资信心相关,和挖矿算法的效率无关。


来自分布式系统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要实现更大规模的实际应用,在技术层面最大的挑战是性能和规模的提升。区块链系统本身是分布式系统的一种,和其他分布式系统一样,性能提升最大的障碍来自“分布式”这三个字。网络传输所带来的延迟和带宽限制是提升性能的第一绊脚石。为了脱离特定的物理计算设备,区块链在性能上付出了更多额外的代价。在不同的节点上间歇完成计算步骤,需要每个节点都准备好计算所需要的上下文和输入数据。在一个计算步骤完成之后,需要每一个节点都获取到最新的输出数据,并更新上下文。期间涉及到大量冗余的信息传递和存储以及相应的计算。无论设计如何优化,这些冗余的通讯、存储和计算是不可能彻底避免的。


一个区块链系统的性能瓶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吞吐量,另一个是状态容量。一个开放公链系统看起来有很多节点,其内存和计算能力总和是非常可观的,但是由于区块链系统要求每个节点都全量同步和构造整个网络的状态,导致每个节点实际上都在做完全重复的交易计算和状态表示。这是约束区块链系统性能的根本原因,使得全网的实际处理能力和容量等效于一台单机电脑。


吞吐量瓶颈 实际工作中的区块链节点,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全网的已确认区块以及未确认交易,并构造成链,不断维护账簿的最新状态,然后抓紧机会尝试在链尾追加新的区块。无论采用哪种共识算法,都会历经以下几个步骤:


1. 根据账簿的最新状态,在未确认交易集合中选出若干验证合法的交易,然后构造一个新的区块;


2. 新的区块参与出块的竞争或者候选,在这个阶段,很可能会因为账簿状态更新(其他节点成功出块)而中断,回到第一步;


3. 获得出块的权力之后,向全网广播新块,更新账簿状态,回到第一步。


无论哪种共识算法,都有一个不可调和的性能矛盾,本质上由区块数据的广播延迟导致。这个矛盾使得如果每次出块比较大(可以包含更多的交易),就必须有比较长的出块间隔,以保障该区块在下一次出块之前在全网被充分传播。如果传播不充分,在最终一致性共识系统中,将表现为较高的分叉率(出了无效的块),而在即时一致性共识系统中则表现为较高的失败率(区块在投票周期内拿不到2/3的同意票签名)。所以任何区块链系统都需要预先设定两个参数——块大小和出块间隔,使得在当时的网络环境中每次出块大都可以保证在下一个块出现之前完成充分的广播。这从本质上决定了一个区块链的吞吐量,其实和具体的共识算法没有太大关系,只要共识机制本身不拖后腿就行。


状态容量瓶颈 为了完成接力计算过程,每个节点都需要维持计算所需要的上下文,其中包括每个账户的状态(例如余额),以及待确认的所有交易。由于广播接力必须在新块被验证之后完成,为了保证接力过程以最快速度完成而不产生额外的广播延迟,这些信息需要常驻内存。在单链系统中,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降低这个压力,无论采用什么共识算法都无法解决。这个瓶颈直接限制了全网用户量的上限,尤其在链上有很多应用的情况下。


中国自主创新的技术突破


相比比特币 7 TPS的性能,这几年新启动的区块链系统性能提高了不少,主要得益于现在的互联网带宽的提高。这些新系统可以采用更大的块,或者更短的出块时间,轻松获得至少几十倍的性能提升。当然,这对状态容量瓶颈的改善并没什么帮助。另外,提高参与节点的要求,甚至把节点全部部署在数据中心里面,这样很容易把性能提升上去,但是完全违背了区块链本身分散执行的初衷。


从根本上提升性能的办法,是从区块链系统性能受限的根本原因入手,即现在的区块链系统无限冗余,有多少个节点参与,就有多少倍冗余。基于P2P网络的开放区块链系统,有一定程度的冗余是必要的,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鲁棒性。但是当全网有几千甚至上万节点的时候,这成千上万倍的冗余将使边际效应急速递减,着实不必要。那么是不是可以将区块链网络的全网工作量切分开来,不同部分的节点负责网络的不同部分?


这种分而治之的想法,在之前的并行计算系统中早已广泛采用,例如大数据处理中的Spark架构和MapReduce架构。同样,区块链系统也可以应用这样的思路,将全网工作量切分成多个分组,将账簿(与内存相关)、广播的范围(与通讯相关)、交易处理(与CPU相关)、交易归档(与硬盘存储相关)这四个方面的工作量全部切分开来。然后对应地将全网节点分成不同的组,每组承担一个分组。但是如何有效安全地实现这种切分,一直是区块链系统技术中的一个难题。在区块链系统中,应用这种分而治之的思路,不仅面临切分分布式系统通常都有的挑战,例如涉及有效的数据工作流以及要牺牲一些编程的灵活性,还面临区块链系统特有的挑战,例如缺乏中心调度,以及可能削弱共识的安全性。


这个技术方向终于在2019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是由毕业于中科院计算所的两名博士完成的,发表于该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顶级会议NSDI (Networked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上。这篇名为“Monoxide: Scale Out Blockchain with Asynchronized Consensus Zones”的论文1非常简洁的方式实现账户模型区块链系统的全面切分,并支持灵活的智能合约。在不引入任何中心化调度和协调的情况下,将全网切分成多个完全独立的异步并行子区块链系统,分摊全网的工作量,从本质上解决了区块链系统在性能上的两个瓶颈。论文提出了“最终原子性理论”,使得区块链系统在切分之后仍旧可以非常高效地完成业务逻辑在不同切分中的接力执行,使得整体性能实现线性提升。同时,论文还提出了“诸葛连弩挖矿”,保障了网络切分之后的安全性没有明显下降。在论文的真实互联网环境验证试验中,即使在非常保守的参数设定下,系统吞吐量高达1.16万TPS,状态容量高达16 TB。


脚注

1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490520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00318103506



王嘉平  

英图济南机器人编程 
英图济南机器人编程培训基地

墨群区块链(https://www.moqun.cn/)创始人。创新工场技术合伙人。微软研究院前主管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式系统、计算机图形学和视觉、GPU集群、区块链系统等。jiapw.cg@gmail.com

文章录入:intonet    责任编辑:intonet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推荐网址:百度 搜狗 360搜 济南岗亭 济南建设信息网 济南机器人编程培训 济南青少年机器人教育 乐高机器人 济南护栏
    济南吊篮 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天猫 济南乐高教育 搜车网  济南消费网 中国汽车交易网

     走进互联网
     感受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