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移动互联网的呼啸而来搅动了整个IT产业。或者是出于对寻找新增长点的渴望,又或者是对自身业务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难以为继的恐惧,亦或是对于新机遇的垂涎……总之,在移动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企业、投资机构、媒体等非同一般的追捧。多年过去了,这一场前所未有的热潮仍未有减温迹象。然而,摆在眼前的严酷现实又明白无误地传达着这样一个讯息:移动互联网前景虽好,但其发展中所存在的诸种隐忧也是不容忽视。
移动互联网热度不减
陈方
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互联网公司、运营商、硬件厂商、软件商、电商等都纷纷陷入“难言”的兴奋与“难掩”的焦虑之中。兴奋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来说无疑是新的不可忽视的增长点;焦虑得是,在一个新兴的产业中,还能否延续自身在传统领域里的辉煌,没有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尚在探索中的未来是否储满了希望的果实。
尽管有着诸多的疑虑,但这丝毫不能阻止它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移动互联网浪潮之中去。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的破坏也使得它们不得不潜入这一领域寻找新的可以支撑自己生长的土地。
移动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改进现有事物、让人们更加方便的生活为使命。这注定了其先天即带有“破坏”的因子。这也是每一项新技术诞生之后的共同特征。正因为如此,面临着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必须积极谋变,奋力一搏或许还有机会,但坐以待毙的结局只能是毁灭。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互联网公司、运营商、硬件厂商、软件商等等对移动互联网的投入可谓是不遗余力。对它们而言,移动互联网不仅是关系到自身未来增长的问题,更是关系到生存存亡的大问题。
早在2012年7月,CNNIC发布的报告就显示,手机已超过PC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正在迅速地吞噬PC互联网的地盘。就此,甚至有人喊出PC互联网“已死”的口号。
在此情况下,如何将自身在PC互联网的优势平移到移动互联网上就成了每一个互联网公司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此外,如何尽可能地抢占更多的地盘对互联网企业来说也至关重要。毕竟移动互联网并不同于PC互联网,仅仅依靠优势的平移并不能保证会重新复制自身在PC端的辉煌。
过去的时间,投入几乎成了每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主题。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大佬腾讯、新浪、百度、360、阿里巴巴、盛大等无一不把移动互联业务上升到企业战略级高度,全力进行投入。腾讯推出微信进行自我革命,启动一次次的架构调整;新浪拆分门户与微博,曹国伟亲自执掌微博,凸显了其对移动业务的重视;百度深感移动互联网的威胁,大力呼唤狼性;360对移动互联网的布局也是不遗余力,试图从SNS、游戏、存储、安全等各项业务切入移动领域;阿里巴巴则推出了手机淘宝、手机支付宝等应用软件,此外,阿里巴巴也一直坚持在移动操作系统业务上进行投入。
互联网企业还不约而同地做起了手机,希望借由手机上的小小屏幕直接将自己的服务置于用户面前,然而最终也都归于沉寂。
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汹涌而至也惊醒了保守的运营商。不甘陷入角色“管道化”及利益“边缘化”窘境的虚拟运营商也奋力一搏。通过推出应用商店、将基地进行公司化运作等举措,希望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分一杯羹。其对移动互联网的投入不可谓不大。
传统的PC厂商也开始纷纷向移动互联转型。从手机、平板到应用商店、移动操作系统等无一不进行投入。尤以联想为最,从进军移动互联网之日起就将其视作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战役。在度过最初的挫折后,便一路高歌猛进,成为PC厂商转型移动互联网的典范。
微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也是大力投入。从推出WP平台欲与苹果、谷歌争天下到涉足硬件,推出Surface,微软在移动领域的步伐一步紧逼一步。
面对着移动互联网的浪潮,资本也开始了疯狂的追逐,不断高涨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投资事件,动辄上万美金的投资金额,凸显出移动互联网的热以及资本的疯狂。
移动互联网热潮扑面而来,软件开发者更是将其当作淘金圣地。奋不顾身地投身其中,制造着一个个的APP。据了解,10万个应用足以覆盖人们方方面面的需求,再多的数量也是毫无意义。然而,数据显示,目前,安卓与苹果iOS应用早已分别突破50万款和70万款应用。即使还在奋力追赶地WP平台,其应用也已突破了15万款。毫不夸张的说,APP早已泛滥成灾。
从企业到资本再到开发者都表现出了对移动互联网非同一般地沉迷。由此,移动互联网近些年来的热度之高可窥一斑。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