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日中国强制执行WAPI(W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标准之前,对立双方的争论持续升温。与其他贸易纠纷不同,这次争论涉及许多技术问题,因此外行人不容易辨明真相和对错。与以往的贸易争论类似,狭隘民族主义的舆论浪潮往往将消费者的利益淹没。
不少文章在分析这一事件时,往往从WTO规则和贸易纠纷角度切入,在中国利益和外国厂商之间划出一道界限。不过,如果从另一角度划分利益集团,讨论方向则会很不相同。比如将参与者分成:政府有关部门、标准制定机构、业界诸多厂商和消费者群体,那么争论的焦点则在于--在标准制定这一问题上,政府有关部门、市场(包括厂商和消费者)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政府在扶持国内企业的同时,有没有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政府的管制行为(这次表现为24家国内厂商无偿获得WAPI标准的核心代码和算法),将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内影响技术进步的方向?两种标准之争对市场造成的伤害由谁承担?
政策的强制介入,也许能够帮助国内企业获得一定技术能力。但也存在这种可能:它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让整个产业付出代价,并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如果说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剥夺了美国消费者享受中国物美价廉产品的权利;那么,这一次中国强制执行WAPI标准,有可能让中国的消费者无法买到海外高科技公司的无线网络产品。
先看看这次WAPI与Wi-Fi标准之争中涉及到哪些利益群体。
就Wi-Fi联盟而言,这个国际非盈利组织成立于1999年,在全球范围内推广Wi-Fi无线标准。目前拥有208个成员,包括无线半导体制造商、无线产品制造商、计算机系统提供商以及软件制造商,比如国外的Intel、微软、爱立信、IBM、NOKIA、CISCO、西门子,中国台湾地区的DLINK、AMBIT等。目前中国内地有5家公司是Wi-Fi联盟的成员,如华为和中兴通讯。
再看看WAPI的起草者--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则有成员单位13家,大部分为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有5家为中国公司。
可以看出,对立双方的构成是不一样的。Wi-Fi联盟,基本上由该市场具有控制力量的参与者组成;而WAPI标准的一方则主要是国内一些科研机构或在市场上默默无闻的公司。
在这次争论中,我们发现标准形成的途径可以这样划分:除了自下而上由市场力量说了算,还可以从上而下由政府推行,前者标准在自由竞争中形成,后者标准在行政垄断和控制下形成。在不同情形下消费者为相同产品支付的成本显然不同。
两种标准在技术上孰优孰劣目前仍然存在许多争论。比如,WAPI标准的安全性是否更高;从Wi-Fi转移到WAPI软件升级是否可行;标准之争和信息安全有多大关系等等。在媒体上我们很难看到双方就这些问题进行直接交锋。
不过,在市场准入方面,局势却一边倒。按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公告,在今年6月1日之后,WAPI标准将强制执行。“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未施加中国强制性认证标志的无线局域网产品不得出厂、进口、销售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由于只有中国的24家企业能够免费获得WAPI标准加密算法,因此,如果Wi-Fi联盟厂家不与这24家企业合作,他们将无法推出适合WAPI标准的产品,也就可能在市场上消失。而消费者也将与某些不合标准的产品绝缘。看起来,为了中国庞大的市场,Wi-Fi联盟的厂家似乎必须和这24家企业合作。
问题在于,这种政策强制下的合作会对产业造成什么影响。
WAPI是2003年5月发布的。在此之前,各厂家已经依据Wi-Fi标准,在无线局域网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如果将整个产业链从Wi-Fi转到WAPI标准,其中的成本到底有多大,而参与各方又将如何分担,这是此次争论的本质所在。
可以看看和消费者联系最密切的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情况。Intel发言人最近说,该公司无法在6月1日底限前在产品中安装WAPI标准,因此有可能被迫停止在中国销售Wi-Fi芯片。而主要依靠Intel芯片供货的笔记本厂商,也相应受到影响。目前在中外厂商中,似乎只有联想等几家企业公布了初步解决方案。由于迅驰芯片整合了无线网络功能,所以解决思路是三种:要么整个卸掉迅驰芯片,要么关闭其无线功能,要么进行软升级升级的难度和成本仍是未知数。
购买了迅驰产品的消费者将面对如下问题:在6月之后,他们的笔记本还能不能无线上网?如果电脑需要进行升级,升级是否需要收费,升级成本由厂家还是消费者承担?这都是未知数。据一些媒体报道,2003年迅驰在中国创下十万的销量。从市场状况看,目前迅驰笔记本仍在热销,新近成为迅驰笔记本用户的人群将面对同样问题。
在这个多方博弈的游戏中,各利益群体的得失是很清楚的。
对24家获得WAPI加密算法授权的企业而言,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其他厂商(主要是国外IT和通讯业巨头)则担心,购买加密技术要给24家交费,合作过程中其知识产权可能遭到损害。而且,为一项新标准而重新进行研发,将耗费许多精力和时间。对那些使用Intel芯片的笔记本厂商而言,最少半年的时间他们不能专一做事,不得不在两种可能性之间犹豫踌躇,不敢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做过多投入。对无线局域网运营商比如网通而言,它必须将已经铺设的Wi-Fi热点向WAPI过渡,这将是一笔很大的成本。
总的看来,如果WAPI的强制执行,那将破坏市场预期,使许多公司在研发和产品推广方面的前期准备落空。当消费者丧失了选择产品的权利,市场将无法合理地配置资源。对立双方僵持的时间越长,整个产业受到的伤害越严重。
转型中的中国往往重复这样的状况:当政府的管制和政策阻碍了供需双方的意图时,他们将绕开政策而自我行动。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在6月1日之后,WAPI标准被市场力量束之高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