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济南商务网 | 企业在线 | 《商务纵横》 | 财智商务论坛 | 服务直通车 | 泉城数码摄影展 | 商务博客 | 商务数码城 | 泉城名店街 | 
济南机器人编程教育领先服务商
最新公告:     经授权的企业可以在本网站自助发布企业信息,请与网管联系  [济南商务网  2009年3月13日]        
您现在的位置: 济南商务网-《商务纵横》 >> 《商务纵横》 >> 企业之窗 >> 企业管理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搜狐动真格要做娱乐
更多内容
日企退位及抢位的中国故事
日企退位及抢位的中国故事
作者:汤白露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06/3/31 9:23:20      【字体:

  两年前已出现日本公司投资“回流”征兆,现在这个趋势正在发生新变化吗?他们的中国竞争者又将如何调整? 
  日企退位及抢位的中国故事
  
  本报记者 汤白露 北京报道
  
  松下电器(中国)社长木元哲正在试图摆脱一场“撤资中国”的阴影,棘手的是,他缺乏“实际行动”。
  3个月前松下低调宣布,除了保留维修服务,松下不再推出2G手机新品。对于这一次“有特殊背景”的业务撤离,松下电器保持高度警惕,有关负责人甚至公开辟谣,“原来的通信团队将全力研发3G手机以及3G服务。”
  事实上,松下的“退位”不仅体现在手机业务方面,在数码家电以及IT领域也相继出现投资回流日本的现象。
  有业界人士向记者透露,早在2003年上海松下等离子显示器有限公司的等离子项目,被总部由“技术升级”调整为“扩大产能”,投资金额也降为1亿美元。该合资公司成立于2001年1月,由松下电器、上海广电等共同投资,其中松下控股51%。
  “全面撤离投资利润率为负值的业务。”为了顺应总部布局,木元哲于2003年喊出了这一宣言。多方面的迹象表明,松下目前的经营现状正在痛苦地证实木元哲的诺言。
  “回流”扩散
  在松下撤资的幕后,隐藏着深刻的产业背景———处于投资整合阶段的跨国公司,一方面开始步入早期投资的“收获期”,另一方面要适应全球产业与中国市场的新变化继续追加和转型投资。
  “一边收获一边撤离”,难道这就是日系企业的“投资宿命”?
  来自松下官方网站的资料表明:2003年,松下(中国)下属大部分企业盈利,盈利企业和亏损企业比例大致为7:3。至2005年,由于业务压缩或重组,这一比例有所提升。
  但松下仍有一部分下属企业(独资或合资)出现亏损,这正是松下撤资的根本原因。
  可资对比的是,关于同样的撤资问题,东芝与三菱却表现得颇为“坦然”。
  2006年2月底,三菱数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在母公司三菱集团董事会的决策下,停止在中国市场关于GSM手机的生产和研发;2005年3月底,东芝在南京公布撤离中国手机市场,东芝方面已将相关生产设备折价卖给中方,并退出在南京普天王芝的全部股份。
  问题的关键在于,近年来东芝、松下和索尼等公司纷纷回国建设新厂,这是否预示着“回流效应”在由家电领域向手机、IT等产业扩散?
  公开资料表明,东芝增加5000亿日元正在三重县四日市新建一座闪存工厂;夏普在三重县龟山市追加2000亿日元改造升级液晶屏生产线,此前建设这一生产线耗资1500亿日元;松下计划在兵库县尼崎市投资1600亿日元新建全球最大的等离子显示屏工厂,该厂将于2007年7月正式投产,这是松下在日本建设的第四个等离子生产厂。
  佳能于2004年将部分数码相机和打印机生产线悄然从上海转移回日本,同时在日本大分县投巨资新建工厂;索尼早在2002年就将原来在上海生产、用于向美国出口的数码摄像机生产线撤回国内;奥林巴斯也对在东南亚国家的数码相机生产进行了调整,将一些高档产品项目转移回国。
  富士通日立等离子显示器公司也在2004年初投资750亿日元在日本宫崎县新建一座月产能为15万片的等离子显示板工厂。该工厂于2005年已经投产,2007年将扩产达到年产300万台的能力。
  显然,在数码家电领域日企的投资回流倾向日趋明显。日本公司在国内投资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原来设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工厂的回流。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5年4—6月,日本对华投资增长率转为负数;9月开始反弹;10—11月仅为上年同期水平的60%。
  实际上,日本企业投资回流不只发生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现象。日本银行发布的最新数字显示,2004年,日本制造商在国内的资本投资增长了12.9%,2005年进一步增长了15.5%。
  “现地完结”模式
  “与日企全力顺应总部思维不同,三星在中国的投资方式是‘现地完结’模式。”针对记者关于日本企业投资回流的提问,三星电子一位负责人认为,“是否拥有投资决策权,这是根本性的区别所在。”
  据他介绍,“现地完结”模式是指由中国分公司全权行使投资权力,使产品企划、研发、生产、销售等所有的经营环节都“自己做主”。
  “事实上,这是一个不断完善才形成的一种投资机制,决定一个公司的一切投资行为。”上述人士表示。
  事实上,三星在中国的投资战略进行了数次调整,不仅扩大了投资金额,而且投资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990年代中期,在对中国市场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三星电子的各个事业部纷纷在中国建厂,甚至设立了遍及中国各个城市的销售网络。
  与此对应,产品线也从洗衣机扩大到录音机。然而遗憾的是,几乎整个1990年代,三星在中国的业务均出现了巨额亏损。
  亚洲金融危机后,三星逐步认识到公司的资源有限,便尝试调整投资战略。其中最核心的策略在于加强了三星电子中国总部的地位,三星中国开始行使投资自主权。
  具体操作程序是以加大研发投入为主轴,重点在中国市场投放一流产品,使三星重获生机。
  1999年以后,三星在华所有12个法人企业都实现了扭亏,2000年出口和内销全部盈利。显然,中国已经不再是三星的边疆地带,而是主战场。
  过去三星中国扮演的只是政府关系、法律和投资服务等角色,但现在三星中国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投资权超过以往任何时候。而伴随着投资权的下放以及投资规模的扩大,三星在中国步入了高速发展,一度超越索尼。
  “进入2005年以来,三星总部计划将在中国的产能扩大至全球产能的四分之一。当然,这个目标实现起来相当难。”三星上述人士表示。
  据悉,三星电子在苏州建立的内存芯片生产厂总投资已达3亿多美元,是最初计划的两倍,公司预计今年在中国的半导体产能将比去年增加一倍,明年将再增加50%,使半导体业务的比重上升至全部中国业务的30%。
  迄今为止,三星电子公司在中国的累计投资已达20亿美元--30亿美元。当手机、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业务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之后,三星电子计划进一步扩大在半导体方面的投资。无疑,这与日本企业形成鲜明对比。
  投资“新料理”
  “2005年下半年,丰田把最新车型带到中国进行前期调查与论证,这或许是日企投资中国的一点新鲜颜色。”
  中国社科院日本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对记者表示,“汽车业投资一直是日本对华投资的领头羊,拉动了整个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
  与丰田对比,日本产业界近两年出现了一股“逆流”。很多企业认为将高新技术的研究项目和生产基地转移到日本国内,可以有效地防止技术外流,被中国企业模仿。
  类似的“技术封锁理论”甚至认为,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电子产品对日本企业造成很大压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企业在当地设厂生产,核心技术不断被竞争对手仿效。
  “这一现象,无疑对于日企在中国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不少日本公司针对一些即将或正在进行的投资项目做出了相应调整。”张季风认为,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日企在中国的投资忽远忽近。
  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蔡林海认为,“在接下来的投资运动中,日资企业投资的选择性、集中性将会加强。”
  “若将产品连同部分技术一起转移到中国,日本企业才能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专心致志地追赶欧美企业。”张季风表示。
  事实上,日本企业虽然把生产基地、研发基地转移到了中国,但他们却把核心技术和核心制造业留在了日本。
  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教授李光辉认为,日本企业大多数把对中国投资视为是日本国内市场的延伸,只想获取更多利润,缺少对中国投资的战略分析。
  “一旦其它国家在中国的重要行业投资时,日本企业也相继跟随,但为时已晚。”这或许是深刻的教训。 

文章录入:IntoNET    责任编辑:IntoNET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推荐网址:百度 搜狗 360搜 济南岗亭 济南建设信息网 济南机器人编程培训 济南青少年机器人教育 乐高机器人 济南护栏
    济南吊篮 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天猫 济南乐高教育 搜车网  济南消费网 中国汽车交易网

     走进互联网
     感受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