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济南机电国资公司以齐鲁考格尔集团的名义为济南重机厂担保筹资2400万元的时候,人人都捏着一把汗:谁不知道济南重机厂?人多钱少市场萎缩,出了名的困难企业,这两千多万扔进去,打了水漂都不响。但时隔四年多,这两千多万不但打响了,还打出了一个蒸蒸日上的济南重工。 死活之局 济南重机厂是山东最大的通用机电产品生产企业,上个世纪90年代初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从此一滑而不可收。到“九五”末,重机厂已成为济南市著名的困难企业之一:大部分生产经营停顿,1000多人要吃饭,欠银行贷款,欠职工工资,欠养老保险,能人跳槽,技术人员离厂。此时的重机厂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济南重机厂还有没有挽救的必要?这是摆在机电国资公司面前的一个大难题。救吧,以当时的经济形势,就算重机厂能够启动生产,企业也没有多大发展前途。不救,建厂半个世纪、制造实力雄厚的国有大厂就这样毁于一旦,于心不忍。在这种情况下,机电公司经过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了挽救济南重机厂。他们以齐鲁考格尔集团的名义为重机厂筹资2400万元,发放工资,启动生产。1999年底,济南重机厂各项销售收入累计首次达到一亿元。一亿元的销售收入对于一个上千人的重工企业来说并不多,但济南重机厂已经从死亡线上挺了过来。很多重机厂的干部职工回忆说,当时是咬紧了牙关,心里只有一个观念: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分合之局 重启济南重机厂除了资金问题外,还面临着一个分合之局。重机厂债务多,人员包袱重。如果就这样启动生产,2400万元大概发发工资、还还债就用光了。另外,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就算企业能够运转起来,也不会坚持多久。在这种情况下,重机厂进行了资产剥离,集中优势资产或与外界合作组建了三家独立经营的公司。经过二年多的运作,三家公司各见成效。 2002年下半年,国家投资拉动消费政策的效益开始在机械行业显现,到今年上半年,重工行业开始全线上扬。在这种情况下,济南机电国资公司对济南重机厂的三家企业进行重新整合,整合后的企业就是现在的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谈及分合之势,自始至终参与重工整合的机电国资公司有关人士颇多感慨:当初“分立”是为了发展,现在“联合”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济南重工现在已经到了合力出击的时候。 进退之局 如果说在济南重工的启动与整合过程中机电国资公司功不可没,那么济南重工自身的发展则离不开“重工人”自己的努力。与很多老国有企业不同,济南重工的领导群体大部分是年富力强的年轻人,从董事长王伯之到销售处长刁一宝,年龄都不到四十岁。年轻就是财富,年轻人的价值是做一番事业。济南重工的决策者们认定,这个企业值得付出努力。 不能否认,济南重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环境的好转。正如王伯之所说:如果没有国家内需拉动和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大背景,济南重工再努力也没有今天的好形势。大环境制造了均等的发展机会,济南重工好,其他重工企业同样好。在这种情况下,济南重工如何看待市场的好转、确定未来企业发展定位就显得至关重要。 如果当年济南重工在困难面前就此“消亡”,也就永远没有今天的翻身机会。当年国家重机行业“十大”、“十小”重机厂,凡是“存活”下来的,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这些重机企业也面临着共同的问题:由于多年技改投入的欠缺,企业生产能力已经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由于加工能力受限,现在济南重机眼看着订单不敢接,车间工人24小时轮班作业,技改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新瓶颈。所以,尽管还有很多问题和欠债没有解决,重工人也已下定决心:再度咬紧牙关,瞄准先进技术进行技改投入。在发展面前,济南重工没有退路。 (本报记者 王淑珍) |